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尝观党锢传,抚卷不胜悲全文

尝观党锢传,抚卷不胜悲

出处:《咏史十一首 其四
唐 · 李华
天生忠与义,本以佐雍熙。
何意李司隶,而当昏乱时。
古坟襄城野,斜径横秋陂。
况不禁樵采,茅莎无孑遗。
高标尚可仰,精爽今何之。
一忤中常侍,衔冤谁见知。
尝观党锢传,抚卷不胜悲

翻译

他天生忠诚和正义,本应辅佐国泰民安。
怎料到会遇到李司隶,却正值国家混乱时期。
古老的坟墓散落在襄城郊野,小路斜穿过秋天的池塘。
更何况樵夫采草,连茅草也所剩无几。
崇高的节操仍然值得仰望,但他的精神如今又去了哪里呢。
一旦触怒了中常侍,含冤受屈又有谁知道。
我曾读过关于党锢之祸的史书,翻阅时心中悲痛难以言表。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了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古人忠义品质的赞颂,抒发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沉感慨。诗中的“天生忠与义,本以佐雍熙”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道德追求,而接下来的“何意李司隶,而当昏乱时”则透露出对时代黑暗和个人遭遇不幸的无奈。

“古坟襄城野,斜径横秋陂。况不禁樵采,茅莎无孑遗。”这些句子描绘了一种荒凉与废弃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对过去辉煌历史的缅怀,以及对于现实中物是人非的感慨。

“高标尚可仰,精爽今何之。尝观党锢传,抚卷不胜悲。”这里,“高标”指的是理想和榜样,而“精爽”则是对古人品格的赞美。诗人通过阅读历史上的忠义人物,如党锢等人的故事,不禁感到深深的哀痛,因为这些崇高的精神在现实中已经难以寻觅。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交织的复杂情绪,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切理解,以及对于忠义品格在世道上的凋零的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