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求觅,损功夫,转求转灭转元无
出处:《骊龙珠吟》
唐 · 天然
骊龙珠,骊龙珠,光明灿烂与人殊。
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
珠本有,不升沉,时人不识外追寻。
行尽天涯自疲寂,不如体取自家心。
莫求觅,损功夫,转求转灭转元无。
恰如渴鹿趁阳燄,又似狂人在道途。
须自体,了分明,了得不用更磨瑩。
深知不是人间得,非论六类及生灵。
虚用意,损精神,不如闲处绝纤尘。
停心息意珠常在,莫向途中别问人。
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骊龙终不改。
虽然埋在五阴山,自是时人生懈怠。
不识珠,每抛掷,却向骊龙前作客。
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
认取宝,自家珍,此珠元是本来人。
拈得玩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
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
珠本有,不升沉,时人不识外追寻。
行尽天涯自疲寂,不如体取自家心。
莫求觅,损功夫,转求转灭转元无。
恰如渴鹿趁阳燄,又似狂人在道途。
须自体,了分明,了得不用更磨瑩。
深知不是人间得,非论六类及生灵。
虚用意,损精神,不如闲处绝纤尘。
停心息意珠常在,莫向途中别问人。
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骊龙终不改。
虽然埋在五阴山,自是时人生懈怠。
不识珠,每抛掷,却向骊龙前作客。
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
认取宝,自家珍,此珠元是本来人。
拈得玩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
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注释
骊龙珠:黑龙嘴中的珍贵明珠,比喻内在的佛性或真理。光明灿烂:形容明珠闪耀,比喻内在智慧的光辉。
十方世界:佛教术语,指所有方向的世界,泛指宇宙一切处所。
不升沉:不随外界变化而起伏,比喻心境稳定。
时人:当代的人,这里指普通人。
体取:体验并获取,这里指通过内心体验获得智慧。
自家心:自己的本心,内在的自我。
损功夫:浪费时间精力。
转求转灭转元无:越追求反而越失去,最终发现原本就无。
渴鹿趁阳燄:比喻徒劳无益的追求,如同口渴的鹿追逐幻影中的水。
狂人在道途:迷失方向的旅人,比喻盲目追求者。
了分明:彻底明白,完全理解。
六类及生灵:佛教中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众生。
虚用意:空洞地运用心思,无实际意义的思考。
纤尘:细微的尘埃,比喻微小的烦恼或干扰。
停心息意:停止杂念,平息欲望。
自迷失:自己迷失了方向。
五阴山:佛教术语,象征五蕴(色、受、想、行、识),人的种种执着和束缚。
懈怠:懒惰,缺乏精进。
抛掷:放弃,忽视。
主人公:真正的主宰,比喻人应认识到自己内心的主导地位。
自家珍:自己珍贵的东西,比喻内在的宝藏。
本来人:本来的自我,真实的本性。
拈得:掌握,得到。
无穷尽:没有尽头,无限的。
不贫:不匮乏,充满内在财富。
晓了:明白,理解。
只这:正是这个,就是这个意思。
翻译
黑龙之珠,黑龙之珠,光辉耀眼与凡物不同。广阔天地无处寻,即便找到也非真珠。
珍珠本存,在沉浮之外,世人不识偏向外求。
走遍天涯终感疲惫孤寂,不如内观自心。
勿再寻觅,浪费时光,越求越失终归空。
好比口渴的鹿追阳焰,犹如疯子迷失道路。
需自内省,彻底明了,一旦悟透无需再打磨。
深知此珠非世间所得,不涉六道众生。
妄想追求,耗损精神,不如静处远离尘嚣。
心静意止珠自在,途中不必问他人。
自我迷失,珠仍在,黑龙从不变迁。
虽藏于五阴山中,实为世人自生懈怠。
不识明珠,屡屡丢弃,却在黑龙面前为客。
不识自身为主人,舍弃黑龙他处寻找。
确认宝藏,珍惜自我,此珠本是真我。
拾得把玩,乐趣无穷,方知黑龙本富饶。
若能领悟黑龙珠之后,这珠即在我身中。
鉴赏
诗中的“骊龙珠”象征着智慧和内在的光芒,诗人通过对它的描绘,表达了对精神追求的深刻认识。诗句“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指出外在的寻求都是徒劳,真正的智慧和价值不能从外界获得。“珠本有,不升沉,时人不识外追寻”则强调了内在之物不应被世俗所左右,也不需要通过外部的努力去获取。
诗人还用“渴鹿趁阳燄”、“狂人在道途”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盲目的追求和无谓的精神消耗。他们提醒人们应“自迷失,珠元在”,即认识到内心的宝贵,不应被外界的干扰所蒙蔽。
最后,“拈得玩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表达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极致享受和充实感。“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则是诗人的自白和领悟,是对内在智慧的坚守和认同。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骊龙珠”的探讨,阐述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也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哲理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