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出处:《过匡衡故里作》
清 · 潘德舆
大儒盛时栋,为儒衰世珍。
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
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
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
经术与文章,无补瓦裂身。
乃知患失念,六籍之荆榛。
《小雅》好正直,垂诫何谆谆。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子政忠被谤,衡也坐秉钧。
小心事权要,大言论妃嫔。
可以弼天子,不敢忤幸臣。
千古此秘要,沽直登要津。
儒者学何事,大节宜轮囷。
哀哉匡张辈,所学岂不醇。
经术与文章,无补瓦裂身。
乃知患失念,六籍之荆榛。
《小雅》好正直,垂诫何谆谆。
说《诗》求解颐,知非鲠亮人。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潘德舆对历史人物匡衡的评价和感慨。诗中将匡衡比喻为大儒在盛世中的栋梁,但在乱世中却成为珍贵的存在。他忠诚却被诽谤,因掌权而遭贬谪。诗中提到匡衡谨慎处理权势,尽管有直言进谏,但为了避免触怒宠臣,只能保持谨慎。诗人认为匡衡虽有辅佐天子的能力,却不敢违逆权幸,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权谋与隐忍。
诗人进一步指出,作为儒者,匡衡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坚守大节,而非仅仅追求个人利益。他惋惜像匡衡这样的学者,虽然学问纯正,但经术和文章并未能保护他们免于灾祸,反而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如荆榛丛生。诗人引用《小雅》中的正直精神,强调匡衡等人应该坚持正义,而不应因恐惧失去而放弃原则。
最后,诗人批评那些只关注说《诗》以取悦他人,而非坚守真理的人,认为他们并非真正明白《诗》的教诲。整首诗通过匡衡的故事,表达了对儒家道德操守的推崇和对现实社会风气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