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当叫张葛,起与共散发
出处:《定斋为杨和甫赋》
宋 · 白玉蟾
水澄秋月现,云散春山出。
镜内影去来,杯中形出没。
释氏慧之源,儒者诚之骨。
忘躯见天机,灰心契造物。
落花问啼鸟,流水噪幽石。
不如窗间云,不如屋角月。
此意谁与论,知音更何说。
悄如寒岩烟,寂似阴崖雪。
栖神要山林,晦迹老岩穴。
吾当叫张葛,起与共散发。
镜内影去来,杯中形出没。
释氏慧之源,儒者诚之骨。
忘躯见天机,灰心契造物。
落花问啼鸟,流水噪幽石。
不如窗间云,不如屋角月。
此意谁与论,知音更何说。
悄如寒岩烟,寂似阴崖雪。
栖神要山林,晦迹老岩穴。
吾当叫张葛,起与共散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澄:清澈。秋月:秋天的月亮。
散:消散。
镜内:镜子中。
影:影子。
出没:时隐时现。
释氏:佛教。
慧:智慧。
诚:诚实。
躯:身体。
天机:自然的奥秘。
造物:万物创造。
落花:凋落的花瓣。
啼鸟:啼叫的鸟儿。
幽石:幽静的石头。
窗间云:窗边的云彩。
屋角月:屋角的月亮。
论:谈论。
知音:知己。
何说:向谁述说。
悄:悄然。
寒岩烟:寒岩上的轻烟。
寂:寂静。
栖神:寄托心灵。
晦迹:隐藏踪迹。
岩穴:岩洞。
叫张葛:呼唤张葛。
散发:披散头发。
翻译
秋水澄清,月亮显现,云雾散去,春山显露。镜子中影子忽隐忽现,杯中的倒影时有时无。
佛教智慧源于此,儒家诚实是其根本。
忘却自我,洞察天地奥秘,心灵归于平静,契合万物创造。
落花询问啼鸣的鸟儿,流水冲击着幽静的石头。
这心境比不上窗边的云,屋角的月更宜人。
这样的意境向谁述说?知音难觅,又该说给谁听。
悄然如寒岩的轻烟,寂静如阴崖的白雪。
心灵寄予山林,隐藏踪迹,老于岩穴。
我愿唤起张葛,与他们一同披散头发,共享这份宁静。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名为《定斋为杨和甫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
诗的开篇“水澄秋月现,云散春山出”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景观,秋夜的明月和春日的青山都显得如此宁静而又遥远。紧接着,“镜内影去来,杯中形出没”则是在写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镜中的倒影和酒杯中的水波都在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释氏慧之源,儒者诚之骨”表明了诗人对于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尊崇,这两种文化传统都是中华文明中智慧与真诚的象征。接下来的“忘躯见天机,灰心契造物”则显示出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顺应,以及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落花问啼鸟,流水噪幽石”中,落花与啼鸟、流水与幽石都是静谧之境的象征,它们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对话或是共鸣。紧接着,“不如窗间云,不如屋角月”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常被世人忽视的平凡事物的喜爱和欣赏。
“此意谁与论,知音更何说”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情怀和对理解者寥若晨星的感慨。最后,“悄如寒岩烟,寂似阴崖雪”则是对自然界中某些静谧景象的描写,它们都显得宁静而又孤寂。
诗人通过“栖神要山林,晦迹老岩穴”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躲避世俗的心境。最终,“吾当叫张葛,起与共散发”则是一种愿望,是希望能找到知音,与之共同享受自然赋予的美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心灵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