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重阳菊已披,梅花数朵映霜姿
出处:《季秋之五日承诸族父过赏菊梅分赋》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未及重阳菊已披,梅花数朵映霜姿。
频将春色添秋色,不惜寒枝作暖枝。
甘苦已教陶令识,芬芳更与阮公期。
竹林相过须沉醉,莫待登高倒接䍦。
频将春色添秋色,不惜寒枝作暖枝。
甘苦已教陶令识,芬芳更与阮公期。
竹林相过须沉醉,莫待登高倒接䍦。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季秋之五日承诸族父过赏菊梅分赋》。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菊花与梅花并蒂绽放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的顽强。
首句“未及重阳菊已披”,点明了时间背景,即在重阳节之前,菊花已经开放,预示着秋天的美丽即将展开。接着,“梅花数朵映霜姿”一句,以梅花的坚韧和傲骨,映衬出霜天的寒冷,同时也暗示了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
“频将春色添秋色,不惜寒枝作暖枝”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菊花和梅花以情感,它们不仅为秋季增添了一抹春意,甚至在寒冷的枝头也努力绽放,展现出生命的温暖与希望。
“甘苦已教陶令识,芬芳更与阮公期”中,“陶令”指的是东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他以田园诗著称,对自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阮公”则指三国时期魏国的诗人阮籍,以《咏怀》诗集闻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追求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态度。
最后,“竹林相过须沉醉,莫待登高倒接䍦”两句,邀请朋友们一同在竹林中畅饮,享受自然之美,不要等到重阳节登高时才后悔没有及时欣赏。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