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杨柳绿丝丝,折赠先生更不疑
出处:《赠别石斋先生二首》
明 · 林光
江门杨柳绿丝丝,折赠先生更不疑。
未可轻看惟出处,最难为别是相知。
细鳞安敢辞盆水,老凤从来识圣时。
再拜当筵无别祝,高堂垂老念归期。
未可轻看惟出处,最难为别是相知。
细鳞安敢辞盆水,老凤从来识圣时。
再拜当筵无别祝,高堂垂老念归期。
鉴赏
此诗以“赠别石斋先生二首(其一)”为题,出自明代诗人林光之手。诗中以江门杨柳的绿丝为引子,寓情于景,表达了对石斋先生的深厚情感与敬意。
首句“江门杨柳绿丝丝”,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杨柳轻拂,绿意盎然,既渲染了离别的氛围,也寄托了诗人对石斋先生的深情厚谊。接着,“折赠先生更不疑”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将这春日的美好赠予石斋先生,表达出对先生的不舍与依恋。
“未可轻看惟出处,最难为别是相知。”这两句诗深化了主题,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不易。在诗人看来,石斋先生的品格与才华,如同他的出处一样,值得尊敬与珍视;而真正难舍的,正是这份深厚的友情。这里不仅表达了对石斋先生个人品质的赞赏,也体现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深刻理解。
“细鳞安敢辞盆水,老凤从来识圣时。”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石斋先生比作老凤,暗示他具有非凡的见识与智慧,能够洞察时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石斋先生才能的钦佩。同时,“细鳞安敢辞盆水”也暗含了对石斋先生不畏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的赞美。
最后,“再拜当筵无别祝,高堂垂老念归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石斋先生的祝福与期待。在宴席上,诗人再次向石斋先生行礼,没有其他特别的祝愿,只希望他能健康长寿,陪伴家中年迈的亲人,享受天伦之乐。这一句既是对石斋先生的祝福,也是对家庭幸福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石斋先生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友情、智慧、家庭等主题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人文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