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全文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宋 · 包恢
巡历郡邑间,人若未厌弃。
夹道争向观,疑我形孰似。
得之道听馀,咸谓物吐气。
老奸与宿赃,神夺而心悸。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
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
予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
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
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
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
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
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
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
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
望来漳民情,愿留泉民意。
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
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
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
自叹水一杯,孰救炎火炽。
伤心复伤心,竟夕不能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巡视郡县时所见的种种不公与民众的苦难。开篇便写“人若未厌弃,夹道争向观”,表现出人们对于官府的失望和冷漠,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忧虑。

接着,“得之道听馀,咸谓物吐气”一句,暗示了一种普遍的贪污腐败,官员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而民众则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不可抗拒。诗人通过“老奸与宿赃,神夺而心悸”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愤慨和痛心。

“预知犯难逃,已多速奔避。”这一句显示出官员们对于即将到来的灾难或是清算时刻意逃避责任,而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相反,“先尝受其赇,今皆偿之既”则揭示了民众对贪官污吏的报复心理,他们在官员遭遇困境时也不肯伸出援手。

“非慑使者来,安得自知畏。”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不公正行为的担忧,即便是自己没有做错,但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也难免受到牵连。接着,“预默揆诸心,斯言未深契”则透露了诗人对民众心理的洞察和同情。

“一切气不美,先儒说有味。”这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教导的怀念,他们主张的是一种清廉正直的风气,而非如今之污浊。下文“彝伦若尽去,太半为鬼魅”则批评了当时道德沦丧,社会秩序混乱。

接下来,“禽兽争食人,殆盈野盈市。”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极端的社会现实,即弱肉强食的残酷景象。而“迹其所作为,殆恶过异类”则进一步指出了这种现象超乎常理,是对人性的极大挑战。

“不洁食不饱,甚焉官与吏。”这一句揭示了贪污和腐败已成风气,即便是对待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不再关心。而“惨酷以济之,甚若豺虎噬”则用鲜明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官员残忍压迫民众的模样。

至于“岂直如得情,哀矜至流涕。”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民众遭遇的深切同情,希望能有人伸出援手,而不是只停留在感慨之中。接着,“刑法用当穷,根本惕若厉”则反映了法律执行上的严苛和不公。

“岂谓犹有民,能喜使者至。”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即便是有良知之士,也难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存活。下文,“或鞠躬焚香,或远送旗帜”则展示了一种求生的欲望和对于未来的渴望。

“望来漳民情,愿留泉民意。”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的关怀与期待,希望能够看到民众的情感得到理解和尊重。而“此犹硕果然,不食生可觊”则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即便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也难以满足。

最后,“惟知有罪者,患不速去离。”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急迫感,对于那些有罪之人的焦虑和对逃离的渴望。而“何啻千百辈,施行才一二”则反映出一种无力感,即便是想要改变现状,也是那么艰难。

整首诗通过对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人无力的复杂情感。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