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老去才人嫁,独对春城看夕阳
出处:《邯郸》
清 · 郑珍
尽说邯郸歌舞场,客车停处草遮墙。
少年老去才人嫁,独对春城看夕阳。
少年老去才人嫁,独对春城看夕阳。
鉴赏
《邯郸》是清代学者顾炎武的一首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首句“赵国地生毛,丛台野火烧”,描绘了赵国昔日繁华之地如今荒凉破败的景象,丛台在野火中化为灰烬,形象地展现了历史变迁的无情。接着,“平原与马服,累累葬枯蒿”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衰败之感,将历史的沉寂与荒凉表现得淋漓尽致。
“饥乌啄冬雪,独雁号寒郊”两句,以自然界的景象反衬出人世的凄凉,乌鸦在寒冷的冬日里啄食积雪,孤雁在荒郊野外哀鸣,这些画面充满了孤独与悲凉,暗示着社会的动荡与人心的无助。
“有策无所用,拂拭千金刀”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即使有高超的策略也无法施展,只能徒增无奈与悲哀。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
“岂闻萧王来,北发渔阳豪”一句,似乎在暗指历史上的某个事件或人物,但具体指向不明,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这里可能是在借古讽今,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
“昼卧温明殿,苍生正嗷嗷”描绘了一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场景,与帝王的安逸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最后,“太息复何言,此身随所遭”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无常、人生多舛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