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省较短长,谁能问兴替
出处:《瞌睡诗》
宋 · 罗椅
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疏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欲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较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
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
径游华胥国,欲见混沌帝。
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
息疏疑暂醒,气窒还扶醉。
儿童欲恼翁,摇膝问某字。
吻间仅一答,言下已复寐。
杂然拍手笑,欲嗔嗔不遂。
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
何曾逢曲车,流涎已沾袂。
不省较短长,谁能问兴替。
阴天百怪舞,开口辄差异。
三百六十日,何似长瞌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瞌睡:困倦。至:降临。
曲几:弯曲的小桌。
凭:倚靠。
暇:空闲。
眉强撑:强颜欢笑。
坠:滑落。
华胥国:神话中的理想世界。
混沌帝:混沌初开的帝王。
齁齁:鼾声。
兀兀:浑浑噩噩。
息疏:呼吸微弱。
扶醉:扶持醉态。
恼翁:逗弄我。
某字:某个字。
复寐:再次入睡。
杂然:纷乱地。
嗔嗔:想发怒的样子。
参佛祖:参悟佛理。
点头意:点头示意。
曲车:弯弯曲曲的车。
沾袂:湿了衣袖。
较短长:比较长短。
兴替:兴衰更迭。
开口辄差异:开口说话就与众不同。
何似:哪里比得上。
长瞌睡:长久的睡眠。
翻译
困倦从何而起,如同风雨突然降临。弯曲的小桌无需倚靠,空窗也无暇去寄托思绪。
强颜欢笑应对他人,刚伸手拿扇子就已滑落。
我步入梦境中的华胥国,想见那混沌初开的帝王。
沉沉的鼾声自然成曲,浑浑噩噩中别有风味。
呼吸微弱仿佛短暂清醒,气息阻塞又陷入醉态。
孩童想要逗弄我,摇晃膝盖询问某个字。
我在唇边回应,话音未落又已入梦。
众人拍手笑闹,想发怒却未能如愿。
我从未参透佛理,只是懂得点头示意。
未曾遇见弯弯曲曲的车,口水已湿了衣袖。
我不关心长短之分,谁又能问我兴衰之事。
阴雨天里万物显诡异,开口说话都异于常理。
一年三百六十日,哪比得上长久的沉睡。
鉴赏
这首宋代罗椅的《瞌睡诗》以幽默诙谐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困倦不堪的状态。首句“瞌睡从何来,譬若风雨至”形象地比喻困意如同风雨般突然袭来,生动贴切。接下来的诗句通过“曲几不待凭,虚棂那暇寄”描述诗人连坐直都感到困难,更别提透过窗户欣赏景色了。
诗人用“应人眉强撑,伸手扇已坠”形容自己努力保持清醒,但连手中的扇子也无力支撑。他幻想进入梦境中的华胥国,寻找混沌帝,表现出对睡眠的向往。诗中“齁齁自成腔,兀兀更有味”描绘了熟睡时发出的鼾声和沉醉其中的乐趣。
诗人甚至在孩子摇动膝盖询问时,只能含糊回答,旋即又陷入梦乡,展现出困倦到极点的状态。孩子们的笑声和诗人的反应形成对比,显示出诗人对日常琐事的无奈和对睡眠的渴望。最后,诗人以“何曾参佛祖,先会点头意”自嘲,表示自己连最基本的清醒都做不到,更不用说参禅悟道了。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长时间睡眠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富有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