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
出处:《寒林石》
宋 · 王令
尝闻千岁松为石,岂意今逢林出屏。
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
世间万怪浩莫问,枉哉山海徒有经。
舒山虢水固险异,疑有神手藏幽冥。
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
世间万怪浩莫问,枉哉山海徒有经。
舒山虢水固险异,疑有神手藏幽冥。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尝闻:曾经听说。千岁松:千年老松。
为石:化为石头。
岂意:没想到。
今逢:今天遇到。
林出屏:树林中的屏障。
苟非:如果不是。
木根:树木根部。
久自化:长久变化。
岂此:怎能。
石理:石头内部纹理。
能有灵:有生命迹象。
世间万怪:世间万物奇异现象。
浩莫问:难以探问。
枉哉:真是枉然。
山海徒有经:山海经中的记载徒有其名。
舒山虢水:舒山虢水。
固险异:本就地势险峻奇特。
疑有:仿佛有。
神手:神的手。
藏幽冥:隐藏在幽深之处。
翻译
曾经听说千年老松能化为石头,没想到今天竟然在树林中见到这样的景象。如果不是树木根部经过长久变化,怎能石头内部有如此神奇的生命迹象。
世间万物的奇异现象难以探问,真是枉然,山海经中的记载徒有其名。
舒山虢水本就地势险峻奇特,仿佛隐藏着神的手在幽深之处施展魔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奇特的自然景象,诗人以独到的视角捕捉了松树与石头之间微妙的关系。"尝闻千岁松为石"一句,既表达了对传说中古松化为石的耳濡目染,又流露出一种时间深远、物是人非的哲思。
"岂意今逢林出屏"则是在表明诗人现实中的遭遇,与传闻中的奇迹相呼应,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奇特景观的好奇与探究之心。接着的两句"苟非木根久自化,岂此石理能有灵"是对上述景象的一种质疑和反思,诗人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是否源于自然界的长期演变,或许是在探讨万物之中是否隐藏着某种超自然的力量。
"世间万怪浩莫问"表达了面对复杂多变、难以尽解的世界,诗人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而后面的"枉哉山海徒有经"则是在强调传统知识与经验对于理解自然界的局限性。
最后两句"舒山虢水固险异,疑有神手藏幽冥"描绘了一番险峻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山川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摹,以及对其背后可能隐藏的超自然力量的猜想,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奥秘的敬畏和探索。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和深邃哲思,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自然法则及其背后神秘力量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