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绝纤尘宁见迹,野无寸草漫回头
出处:《庆台韩子华寄示清居大士牧牛图颂酬寄长句》
宋 · 张方平
香严昔向沩山住,只作田翁学牧牛。
路绝纤尘宁见迹,野无寸草漫回头。
晴天任去云作伴,露地閒眠夜不收。
却问清居真了未,树边蓑笠为谁留。
路绝纤尘宁见迹,野无寸草漫回头。
晴天任去云作伴,露地閒眠夜不收。
却问清居真了未,树边蓑笠为谁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自然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诗人通过“只作田翁学牧牛”这一句,巧妙地将隐士的生活状态与牧牛活动相联系,既展现了隐士的田园生活,又暗喻其心灵的纯净与自由。接着,“路绝纤尘宁见迹,野无寸草漫回头”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隐士生活的环境之清幽,没有世俗的纷扰,也没有多余的杂念,体现了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晴天任去云作伴,露地閒眠夜不收”则描绘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夜晚露地,都成了他悠闲自得的伴侣。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不仅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最后,“却问清居真了未,树边蓑笠为谁留”两句,以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隐士生活方式的深思。这里的“清居”不仅是物质上的简朴,更是精神上的纯净与自由。诗人似乎在询问,这样的生活是否真正达到了内心的满足和解脱?“树边蓑笠为谁留”则可能是在思考,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否只是表面的宁静,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等待着被发现或实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和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