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秋色亦凄凄,天自高时海自低
出处:《偶感和百谷先生韵十五首》
明末清初 · 何巩道
不因秋色亦凄凄,天自高时海自低。
无垂杨处红帘出,有落花中白马嘶。
暝树低枝临水合,阴云拖脚到江齐。
一声岂是渔郎笛,王仲宣楼倚日西。
无垂杨处红帘出,有落花中白马嘶。
暝树低枝临水合,阴云拖脚到江齐。
一声岂是渔郎笛,王仲宣楼倚日西。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景象中的独特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不因秋色亦凄凄,天自高时海自低。”开篇即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秋天的景色虽美,但并不因此而感到悲伤或凄凉;天空的高远与大海的深邃,各自独立,互不干扰,展现出一种宁静和谐之美。
颔联“无垂杨处红帘出,有落花中白马嘶。”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画面。在没有垂柳的地方,红帘似乎从远方延伸而出,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而在落花纷飞之中,一匹白马的嘶鸣打破了宁静,增添了动感与活力,使画面更加丰富。
颈联“暝树低枝临水合,阴云拖脚到江齐。”将视线转向傍晚的景色,树木的低垂枝条仿佛与水面相接,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而低垂的阴云则如同拖着长长的影子,直至与江面齐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尾联“一声岂是渔郎笛,王仲宣楼倚日西。”以一个疑问句结束,引人遐想。这声并非渔夫的笛声,而是仿佛王粲(字仲宣)倚楼远望,面对夕阳西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深怀念,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自然与历史的双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