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全文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宋 · 苏轼
三朝遗老九门前,又见承平大有年。
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
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
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

注释

三朝遗老:历经三朝的老臣。
九门前:城门前列队。
承平:天下太平。
大有年:丰收之年。
文母:指贤明的母亲或祖母。
忧勤:勤劳而忧虑。
化俗:改变风俗。
通天:闻名于世。
史书:历史记载。
元祐:宋哲宗年号。
三千牍:三千卷书。
坤成:赞美女性的颂歌。
蟠桃:神话中的仙桃,象征长寿。
献寿:献给长寿的人。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
清浅:清澈浅水。
桑田:比喻沧海桑田,变化极大。

翻译

历经三朝的老臣在城门前列队,又见到天下太平,丰收之年来到。
文母的辛勤努力开始改变风俗,曾孙以仁爱孝顺闻名已传遍世间。
史书记载着元祐年间三千卷的功绩,音乐奏响赞美坤宁的第一篇章。
想要采摘蟠桃去献给长寿的君王,但蓬莱仙境的清澈浅水只如半个桑田般渺小。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理想化表达。首句“三朝遗老九门前”,九门指的是京城的九个城门,这里借用来描绘一幅宏大壮观的画面,"三朝遗老"则是形容那些历经多代、见证过多次政权更迭的老者。第二句“又见承平大有年”,承平指的是太平盛世,这里表达了对和平年代的向往。

接下来的“文母忧勤初化俗,曾孙仁孝已通天”则描写了一位母亲(文母)对子女的教导之勤奋,以及家族成员间的孝顺美德,这里的“已通天”暗示了这种美好的品质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中间两句“史书元祐三千牍,乐奏坤成第一篇”,表达的是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与学习,以及音乐艺术的高度评价。其中,“元祐三千牍”是形容大量的史书记载,而“乐奏坤成第一篇”则强调了某一首乐曲(或文学作品)的杰出与完美。

末尾两句“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诗人表达了对长寿和吉祥的追求,以及对仙境般美好世界的向往。其中,“蓬莱”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岛,而“半桑田”则是描述一种宁静、纯净的自然景象。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