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藻生南涧,蕙兰秀中林
嘉名有所在,芳气无幽深。
楚子初逞志,樊妃尝献箴。
能令更择士,非直罢从禽。
旧国皆湮灭,先王亦莫寻。
唯传贤媛陇,犹结后人心。
牢落山川意,萧疏松柏阴。
破墙时直上,荒径或斜侵。
惠问终不绝,风流独至今。
千春思窈窕,黄鸟复哀音。
注释
蘋藻:一种水生植物,常用来比喻清廉之士或洁净之地。南涧:南方的溪涧。
蕙兰:两种香草,象征高洁、贤良。
中林:森林中央。
嘉名:美好的名声。
有所在:有所寄托,有所依托。
芳气:芬芳的气息,此处指美德或高尚品质的影响力。
幽深:深远、隐蔽的地方。
楚子:楚王,古代对楚国国君的称呼。
逞志:放纵自己的意志,任意行事。
樊妃:指楚成王之妃樊姬,以贤德著称。
献箴:进献规劝、劝诫之言。
择士:选择贤良之士辅佐朝政。
非直:不只是,不仅仅。
罢从禽:停止追逐野兽般的享乐,此处暗指君王沉迷于狩猎等娱乐活动。
旧国:古老的国度,此处可能特指楚国。
湮灭:淹没、消失。
先王:前代君主,这里指楚成王等先辈。
莫寻:无法寻找,难以寻觅。
贤媛:贤良的女性,此处指樊妃。
陇:墓地,坟丘。
结:牵动,打动。
后人心:后代人的心弦。
牢落:孤寂、零落。
山川意:山川景色所呈现的氛围。
萧疏:稀疏、冷落。
松柏阴:松柏树荫。
破墙:破败的墙垣。
直上:向上延伸。
荒径:荒芜的小路。
斜侵:斜斜地侵入。
惠问:美好的声誉、美德与智慧的怀念。
终不绝:永远不会断绝。
风流:风范、风度,此处指樊妃的高尚品德和魅力。
独至今:独自流传至今。
千春:千百年来,表示时间久远。
思:深思,思念。
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
黄鸟:一种鸟,其叫声常被诗人用来寄托哀思。
哀音:悲伤的鸣叫。
翻译
苹藻生长于南边的溪涧,蕙兰繁茂于中央的树林。美好的名声有所依托,芬芳的气息无论多么幽深都不会消散。
楚王最初放纵自己的意志,樊妃曾进献规劝之言。
她能使君王重新选择贤良之士,不只是停止追逐野兽般的享乐。
古老的国度都已淹没消失,先王的遗迹也难以寻觅。
唯有贤德嫔妃的墓地仍在流传,仍然牵动着后人的心弦。
山川景色显得孤寂寥落,松柏树荫也显得稀疏凄凉。
破败的墙垣时常直上延伸,荒芜的小径有时斜斜地侵入。
人们对她的美德和智慧的怀念永不断绝,其风范魅力独自流传至今。
千百年来人们深思她的娴静美好,黄鸟的悲鸣仿佛也在为她哀伤低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朴而又充满历史沧桑的画面。开篇“蘋藻生南涧,蕙兰秀中林”两句,以水边和森林中的植物作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嘉名有所在,芳气无幽深”则透露出诗人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纪念,这里的“嘉名”指的是那些值得称颂的人物或事迹,而“芳气无幽深”则表明这些美好的记忆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以下几句“楚子初逞志,樊妃尝献箴。能令更择士,非直罢从禽。”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举动来反映出对贤才的选拔和对德行的重视,而“非直罢从禽”则强调了这种选择不是盲目的跟随。
接下来的“旧国皆湮灭,先王亦莫寻。唯传贤媛陇,犹结后人心。”表达了对过往时代的怀念和对历史遗迹的关注。在这里,“旧国皆湮灭”指的是那些古老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而“先王亦莫寻”则是说这些早已消逝的君主也无法追寻。然而,尽管如此,仍有“贤媛陇”这样的遗迹被传承下来,依然能够触动后人的心弦。
诗人随后写道:“牢落山川意,萧疏松柏阴。”这里,“牢落山川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而“萧疏松柏阴”则描绘了一种孤独而坚韧不拔的景象。
紧接着,“破墙时直上,荒径或斜侵。”两句诗通过对古迹的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损坏和自然力量的侵蚀。然而,这种破败之中依然有着“惠问终不绝,风流独至今”的情怀,表明尽管外在的物质结构可能已经崩塌,但历史留下的温暖和文化的精髓依旧流传。
最后,“千春思窈窕,黄鸟复哀音。”则是诗人对这片古地的深沉思念,以及对那里的自然生灵——黄鸟——发出的哀伤鸣叫的描绘。通过这些细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文化和自然之间联系的深刻感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对过往文明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界中生命力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