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童灭华烛,以待明月来
出处:《待月台为黄文中赋》
明 · 郭奎
微云澹清夕,置酒临高台。
逍遥敛巾帻,既酌仍停杯。
呼童灭华烛,以待明月来。
始望东南端,复集西北阶。
须臾见光彩,流影渐裴回。
徘徊欲起舞,倾我尊与罍。
圆光皎中天,大地无纤埃。
俯视曲水湄,谩观波萦回。
零露时已盈,桂树先秋开。
城上有警柝,广庭多古槐。
东家嫠妇泣,西家弦管催。
时固有如此,我独何悠哉。
长歌达明曙,乐此平生怀。
逍遥敛巾帻,既酌仍停杯。
呼童灭华烛,以待明月来。
始望东南端,复集西北阶。
须臾见光彩,流影渐裴回。
徘徊欲起舞,倾我尊与罍。
圆光皎中天,大地无纤埃。
俯视曲水湄,谩观波萦回。
零露时已盈,桂树先秋开。
城上有警柝,广庭多古槐。
东家嫠妇泣,西家弦管催。
时固有如此,我独何悠哉。
长歌达明曙,乐此平生怀。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郭奎的《待月台为黄文中赋》描绘了夜晚在高台上等待月亮升起的情景。首句“微云澹清夕”展现了傍晚时分天空的宁静和轻淡的云彩。诗人独自饮酒,享受着这份宁静,"逍遥敛巾帻,既酌仍停杯"体现了他的闲适和从容。
随着月光逐渐明亮,“呼童灭华烛,以待明月来”,诗人特意熄灭蜡烛,静候月色。他先是欣赏东南方的月光,接着又注意到西北阶梯上的月影摇曳。“圆光皎中天”描绘出满月的皎洁,而“大地无纤埃”则强调了月夜的洁净。
诗人俯瞰曲水边的景色,感叹“零露时已盈,桂树先秋开”,暗示着季节的转换。周围的环境也富有生活气息,城上的更鼓声和远处的家庭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诗人感慨“时固有如此,我独何悠哉”,表达出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和自我心境的反思。
最后,诗人决定“长歌达明曙,乐此平生怀”,以长歌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天,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当前情境的满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待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