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公察膏肓,与世作姜桂
注瓦矜细巧,岑鼎丧良贵。
群儿有新舌,六学无故意。
向来孟韩息,不有欧苏继。
庸知后死者,未渠乡愿弃。
同时鸱鸦噪,并起爪觜利。
两公察膏肓,与世作姜桂。
挟山初作难,破竹忽乘势。
双明日配月,再立仁与义。
我有香一瓣,恨不生并世。
厥今圣域里,澹叟真守器。
怪来兰玉秀,渠以清白遗。
当家有学林,满腹惟典记。
人间市井言,眼底寇雠视。
独于两公帖,费此半生喜。
麝煤叩山骨,卧听丁丁美。
令我竹林老,亦复拜嘉惠。
敢云赓绝唱,颇欲与兹事。
朝来窗几爽,尽室问何瑞。
宝帖更新诗,小子汝其志。
注释
圣处:圣贤的境地。眇:微小,难以察觉。
瓦矜:夸耀瓦片的精细。
岑鼎:珍贵的铜鼎。
群儿:众多孩童。
六学:古代六种主要学术。
欧苏:欧阳修和苏轼。
乡愿:指表面上遵守道德规范,实则无原则的人。
鸱鸦:比喻恶人或小人。
膏肓:比喻病入膏肓,深重难治。
姜桂:比喻有益于世的良药。
并世:同一时代。
澹叟:指淡泊名利的君子。
兰玉:比喻优秀人才。
典记:经典文献。
寇雠:敌人,仇敌。
帖:这里指书法作品。
丁丁:形容敲击声。
竹林老:隐士或文人雅士。
嘉惠:美好的恩惠。
赓绝唱:继续前人的绝妙之作。
瑞:吉祥的事物。
小子: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孩子。
志:志向,决心。
翻译
圣贤的境地在哪里?谈论起来为何如此容易。人们夸耀瓦片的精细工艺,却忽视了珍贵的岑鼎价值。
众多孩童口出新言,学术界却失去了初衷。
孟子、韩愈的学说衰落,没有欧阳修、苏轼接续。
谁能料到,后人并未放弃传统道德。
同时代充斥着喧嚣,如同乌鸦争斗,只因利嘴。
两位先生洞察时弊,如同良药济世。
他们起初艰难挑战,后来势如破竹般推进。
他们的思想如日月并照,再次树立仁义之道。
我有一瓣敬仰之心,遗憾未能与他们同在。
如今圣贤之地,澹叟真正守护着美德。
怪不得兰玉如此出众,他们以清廉为遗风。
他们家族学问深厚,满腹经纶。
他们看待世间俗语,眼中充满敌意。
唯独对两位先生的言行,我一生欢喜。
研磨麝煤敲击山骨,静听那丁丁悦耳声。
这让我这位竹林老者,也深深感激。
我怎敢妄称回应绝唱,但愿能参与此事。
清晨窗明几净,全家询问有何吉祥之事。
新的宝贝帖子带来新诗,孩子啊,你应有此志向。
鉴赏
这首诗是由宋代文学家杨万里所作,名为《得欧阳公二帖》。诗中充满了对古人学问和文墨艺术的推崇,以及个人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深厚情感。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书法、学术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重视。他提到“圣处眇安在,谈者一何易”,表达了对古人智慧和学问的敬仰,以及这种学问之难以获得。接着,“注瓦矜细巧”、“岑鼎丧良贵”则是对书法艺术极高的评价,而“群儿有新舌,六学无故意”则是在赞美后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前人的学问。
诗中还有一段颇为引人注目:“庸知后死者,未渠乡愿弃。同时鸱鸦噪, 并起爪觜利。”这里作者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超越世俗、坚守高尚品德的人的赞赏,以及对于这种精神境界的向往。
随后的“两公察膏肓,与世作姜桂。挟山初作难,破竹忽乘势”则是对欧阳修和苏轼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书法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并表达了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心得。
接下来的几句“双明日配月,再立仁与义。我有香一瓣,恨不生并世。”则是在赞美这两位文学家的道德和学问,以及作者对于无法与他们同时代的人感到的遗憾。
至于“厥今圣域里,澹叟真守器。怪来兰玉秀,渠以清白遗”,这里是对后人能够继承和发扬先贤文化遗产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纯洁无瑕的精神追求。
“当家有学林,满腹惟典记。人间市井言,眼底寇雠视”,则是在描绘一个充满学问气息的家庭,以及对那些能够在喧嚣市井中保持高洁品格的人的赞赏。
最后,“独于两公帖,费此半生喜。麝煤叩山骨,卧听丁丁美”,表达了作者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厚喜爱和投入,以及这种喜悦带给他的精神满足。而“令我竹林老,亦复拜嘉惠”则是在感谢这些文化遗产给予自己灵魂的滋润。
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文人学问、道德修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于个人生命中追求知识与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