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风惊客袂,膏雨慰耕犁
出处:《次韵叔祖阁学题逸村亭壁》
宋 · 张镃
桥迥有牛过,村深无马嘶。
哨风惊客袂,膏雨慰耕犁。
游目花通野,吟情絮著泥。
幽坊惬虚眺,况复见新题。
哨风惊客袂,膏雨慰耕犁。
游目花通野,吟情絮著泥。
幽坊惬虚眺,况复见新题。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桥迥:远处的桥。牛过:牛群走过。
村深:村庄深处。
马嘶:马的嘶鸣声。
哨风:寒风。
客袂:旅行者的衣袖。
膏雨:滋润的雨水。
耕犁:农具,特别是犁。
游目:放眼望去。
花通野:花朵盛开于郊野。
吟情:诗兴。
絮著泥:柳絮沾染泥土。
幽坊:僻静的小巷。
虚眺:欣赏远方。
新题:新的诗题。
翻译
远处的桥上传来牛群走过的声音,村庄深处听不见马的嘶鸣。寒风吹动使旅行者的衣袖生凉,雨水滋润着田野间的农具,仿佛在安慰辛勤的农夫。
放眼望去,花朵盛开于郊野之间,诗兴随着纷飞的柳絮沾染上泥土的气息。
在僻静的小巷中欣赏远方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更何况还有新鲜的诗题激发灵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风光图。开篇"桥迥有牛过,村深无马嘶"两句,通过对比牛的存在和马的缺失,生动地展现了乡间的清幽与安逸。接下来的"哨风惊客袂,膏雨慰耕犁",则是描写自然界的声音和农事的情景,哨风惊扰着行人的衣袂,而细雨却给正在耕作的牛车带来了慰藉。
诗人接着笔触转向自我情感的抒发:"游目花通野,吟情絮著泥"。这里的"游目"表明诗人在欣赏周遭美景,而"吟情"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怀融入自然之中,通过吟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最后两句"幽坊惬虚眺,况复见新题"展现了诗人对远古遗迹的憧憬和探寻,以及对新出现的诗题或话题的关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内心情感的描绘,表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