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拼音版原文
翻译
月亮幻化为五条白龙,在九天翻飞舞动。胡地的风沙惊动了北海,疾风扫过洛阳的河川。
敌人的箭矢如雨般射向皇宫,皇家车驾被迫迁移。
英勇的君王接受庙堂的谋略,手持宝剑,肃清南方边境。
云旗翻卷似海浪中的白雪,金色的戟排列在江面的烟雾中。
百万大军聚散,全凭一位贤者指挥。
霜台之上,众多英才聚集,水国之地敬奉军旗。
华丽的服饰下,盛宴开启,仿佛天人共饮楼船上的酒。
如同登临黄金台,遥向紫霞仙人致意。
我隐居蓬草之下,四十载深藏不露。
谁曾料想,草野之人腰间藏着名剑龙泉。
此刻风云变幻,我发誓要荡平幽燕。
愿与诸位共议金匮秘策,同心辅佐朝廷。
甘愿献出微躯,只为报答朝廷的恩德。
我期望消灭叛乱,功成之后效仿鲁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背景设在边塞的水军营地。开篇便以壮丽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宏大画卷:月亮化作五条白龙,在九天之上翻飞舞动;而胡沙则惊起于北海,一直电扫至洛阳川流域。这两句既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描绘,也隐含着战争与边塞生活的艰辛。
接下来的“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一句,则直接指向战乱带来的破坏和王室的流离失所。这里的“虏箭”是指敌军的箭矢,“皇舆”则代指帝王的车驾,这些词汇渲染出了一种战争导致的动荡与不安。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勇的将领依然在边塞上受命于庙堂之略,手持符节,守卫着南部边疆。这不仅展现了将领们的忠诚和担当,也暗示了战争中的秩序与希望。
随后的“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一句,以飘逸的笔触描绘出战旗在风中翻飞,以及军队行进时所带来的壮观景象。这里的“云旗”指的是飘扬于云端之上的战旗,“金戟”则是装饰华丽的长矛,这些细节丰富了诗中的战争场面。
接着,诗人通过“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来表达对将领统御军队的赞美。这里的“一贤”指的是那位英明的将领,他能够在战乱中调度百万雄师,展现了其卓越的领导才能。
紧接着,“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这两句,则描写了一场宴会,这里的“霜台”是指边塞的高台,而“群彦”则代指文人学士。诗中提到的“水国”可能是一处地名,“戎旃”则是军事用语,表示边疆地区的紧张氛围。
宴会上,贵族与将领们穿着华丽的服饰(绣服),畅谈笑语。这一幕通过“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得到了升华,仿佛他们的对话可以通达天界,与神仙交流。
诗人随后提到自己曾在草丛中隐居,有龙泉流过腰间,这是对个人隐逸生活的一种描绘。紧接着,“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北方边塞的向往,以及想要为之尽忠的心志。
最后,诗人表达了与四位公卿(高官)共享宴席,静静谈论古代圣贤之篇章的愿望,并表示对朝廷恩惠的感戴,不惜牺牲微薄之躯。这一段落充满了忠诚和理想主义。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战争与边塞生活的壮丽景象,也透露出了诗人对于英雄事迹、个人隐逸以及对国家忠诚的情怀。通过对自然界力量与战争场面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面,同时也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首诗的语言雄浑,意境辽阔,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