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缑装太阿,付驺斩刍秣
出处:《拘士笑大方》
宋 · 黄庭坚
拘士笑大方,俗吏缚文律。
当其擅私智,辙覆千里失。
鸟飞与鱼潜,明哲善因物。
欣然领斯会,千百无十一。
蒯缑装太阿,付驺斩刍秣。
风雨晦冥时,中夜鸣不歇。
张公下世久,安得叹埋没。
齐王好吹竽,楚客善鼓瑟。
卫妇新上车,戒御无笞服。
教母灭灶突,徙薪始入室。
三言至丁宁,于理盖已密。
主人皆笑之,乃在未适节。
庄生亦有言,外物不可必。
无地与挥斤,眷然思郢质。
当其擅私智,辙覆千里失。
鸟飞与鱼潜,明哲善因物。
欣然领斯会,千百无十一。
蒯缑装太阿,付驺斩刍秣。
风雨晦冥时,中夜鸣不歇。
张公下世久,安得叹埋没。
齐王好吹竽,楚客善鼓瑟。
卫妇新上车,戒御无笞服。
教母灭灶突,徙薪始入室。
三言至丁宁,于理盖已密。
主人皆笑之,乃在未适节。
庄生亦有言,外物不可必。
无地与挥斤,眷然思郢质。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拘士:拘谨的人。大方:大才。
俗吏:庸俗官员。
文律:繁琐法规。
擅私智:自作聪明。
辙覆:全局崩溃。
鸟飞:顺应自然。
鱼潜:鱼儿潜水。
千百无十一:难得有一次正确。
蒯缑:剑名。
太阿:宝剑。
驺:马夫。
刍秣:饲料。
风雨晦冥:风雨交加。
中夜:深夜。
张公:指代有才华的人。
埋没:才华被忽视。
齐王:古代国君。
吹竽:吹奏乐器。
卫妇:新嫁妇。
笞服:鞭打马匹。
教母:教导母亲。
灶突:烟囱。
丁宁:叮咛。
密:细密。
主人:嘲笑者。
未适节:时机不对。
庄生:庄子。
外物不可必:对外物不应执着。
挥斤:施展斧头。
郢质:郢都工匠的技艺。
翻译
拘谨之人嘲笑大才,庸俗官员受制于繁琐法规。他们自以为聪明,却因私欲而决策失误,导致全局崩溃。
鸟儿飞翔鱼儿潜水,智者懂得顺应自然之道。
欣然领悟此理,却发现十次中难得有一次正确。
蒯缑剑装入太阿宝剑,交付马夫喂食马匹。
风雨交加的夜晚,剑鸣声彻夜不停。
张公早已去世,怎能再感叹他的才华被埋没。
齐王喜好听吹竽,楚客擅长弹奏瑟音。
新嫁妇驾车出行,告诫车夫不要鞭打马匹。
教导母亲熄灭火灶烟囱,预防火灾,才进屋内。
三令五申叮咛,道理虽细密,但时机不对。
主人们都笑话她,因为她还未找到合适的时机。
庄子也曾说过,对外物不应过于执着。
没有地方施展斧头,怀念起郢都的工匠精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拘士笑大方》,通过对比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拘泥于成规、缺乏变通的“拘士”和善于顺应自然、灵活处事的“大方”之间的看法。诗中提到“拘士”像俗吏般被文法所束缚,私智反而导致失败,而“大方”则懂得因应环境,行事明智。诗人以鸟飞鱼潜为喻,强调灵活的重要性,并借庄子的哲学观念,指出外物变化莫测,人应随势而动,不应固守一隅。最后,诗人借用典故,如“蒯缑装太阿”(比喻人才被埋没)、“张公”(暗指贤者)、“齐王好吹竽”(讽刺滥竽充数)等,来批评那些不知变通的人。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警策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