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愁雨湿,寒欲到清和
出处:《暮春村行》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一春愁雨湿,寒欲到清和。
莺语几时好,花开何处多。
鱼飞惊白鹭,马牧失烟莎。
渔父非知己,休听鼓枻歌。
莺语几时好,花开何处多。
鱼飞惊白鹭,马牧失烟莎。
渔父非知己,休听鼓枻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乡村行的景象与情感。首句“一春愁雨湿”以春雨绵绵开篇,渲染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春雨不仅湿润了大地,也似乎湿润了诗人的心。接着,“寒欲到清和”一句,由春入夏的过渡,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炎热季节的一种隐约的忧虑或期待。
“莺语几时好,花开何处多”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莺啼花放,是春天最动人的景象,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珍惜。然而,这种美好总是短暂的,因此,每一声莺鸣、每一朵花开都显得格外珍贵。
“鱼飞惊白鹭,马牧失烟莎”则进一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白鹭翩翩起舞,马儿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然而,这种宁静中也蕴含着一丝不安,因为鱼儿的飞动可能惊扰了白鹭,马儿的活动也可能破坏了草地上的宁静,这种微妙的平衡体现了自然界中的复杂关系。
最后,“渔父非知己,休听鼓枻歌”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有渔父相伴,但若非知己,那渔父唱的歌也只能是徒增寂寞。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乡村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