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奏罢金縢曲,堂上沾襟叹不凡
出处:《听筝堂》
宋 · 杨备
雁柱鸾弦十有三,南山安石位岩岩。
逡巡奏罢金縢曲,堂上沾襟叹不凡。
逡巡奏罢金縢曲,堂上沾襟叹不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雁柱:古时弦乐器上的支柱,用于调整音高。鸾弦:装饰华丽的弦线,常指宫廷音乐。
南山:泛指南方的高山,象征崇高或远方。
安石:稳固的石头,比喻地位稳固。
岩岩:形容山势险峻或稳固的样子。
逡巡:犹豫不决或缓缓进行。
金縢曲:古代的一种重要乐曲,可能含有神秘或庄重的意味。
堂上:大厅中,指正式场合。
沾襟:泪水沾湿衣襟,形容极度感动。
不凡:非凡出众,不同寻常。
翻译
琴弦上排列着十三根雁柱,南山的安石稳固如山。演奏完毕那首金縢曲后,堂上之人感动得泪水涟涟,感叹非凡才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山中举行的古筝演奏会,气氛宁静而又不失奢华。"雁柱鸾弦十有三"形象地描述了十三根古筝的立柱,如同天鹅一般排列,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之美。"南山安石位岩岩"则描绘了演奏会所在的自然环境,将石头安置得稳固而又与周围的山岩和谐,营造出一片宁静致远的氛围。
"逡巡奏罢金縢曲"中,“逡巡”可能是指古筝演奏时的某种旋律或节奏,而“金縢曲”则形容音乐之美好,如同用金线织成的华丽装饰。演奏结束后,听众们都沾湿了衣襟,这不仅是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一种夸张手法,也反映出听众被深深打动,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堂上沾襟叹不凡"则强调了现场的氛围和演奏效果,人们在厅堂之上听后不禁叹息,赞美这场音乐会超凡脱俗,不可多得。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古筝声音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艺术至境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