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在山中,山人了不关
同州三百里,顾得见孱颜。
高人在山中,山人了不关。
姓氏驰远方,远客争来攀。
千里不见睫,与此同一般。
我过铜陵矶,莫认青阳甸。
远远无为军,反及九华面。
云际有芙蓉,九朵莲花瓣。
江神与醯鸡,狡狯宁目眩。
一叶障太山,何况渺兹县。
江水去悠悠,两岸即池州。
华山不可望,更望九华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和感悟。诗中以华州与同州、华山与九华山的对比,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人类视角的局限性。
首句“华州附太华,不辨太华山”,点明了华州与太华山的关系,但因距离或视角问题,难以分辨出太华山的具体形态。接着,“同州三百里,顾得见孱颜”则描述了同州虽然与华山相距较远,但仍然能够看到华山的轮廓。这种对比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可变性和人类视野的局限性。
“高人在山中,山人了不关”这一句,通过“高人”与“山人”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与超然态度。高人能够洞察自然的真谛,而山人则可能被其表面所迷惑,无法真正理解其深层含义。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反思。
“姓氏驰远方,远客争来攀”描绘了人们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和探索精神。尽管远行不易,但人们仍会不远万里前来亲近自然,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千里不见睫,与此同一般”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景观的广阔与人类视野的有限。即使是在千里之外,人们也难以完全捕捉到自然的全貌,这与华州与同州、华山与九华山的对比形成呼应,深化了主题。
“我过铜陵矶,莫认青阳甸。远远无为军,反及九华面”则通过诗人自身的经历,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神秘与不可预测性。即使在看似熟悉的环境中,也可能意外地发现新的景观,体现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
“云际有芙蓉,九朵莲花瓣”运用比喻手法,将九华山比作云中的莲花,形象地描绘了其独特的美丽与神秘。同时,这也暗示了自然景观的多变与难以捉摸。
“江神与醯鸡,狡狯宁目眩”这一句通过江神与醯鸡(一种昆虫)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对人类智慧的谦逊态度。江神可能拥有操控自然的力量,而醯鸡虽小却能洞察细微之处,两者都让人感到既神秘又令人着迷。
“一叶障太山,何况渺兹县”通过“一叶障目”这一成语的引用,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即使是一片小小的树叶也能遮挡远处的高山,更何况是更为渺小的人类。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深刻反思。
“江水去悠悠,两岸即池州。华山不可望,更望九华楼”最后四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感慨。江水悠悠流淌,两岸即是池州,而华山虽不可望,但九华楼的存在却让人们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期待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类认知局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智慧的谦逊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