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
出处:《送李骑曹》
唐 · 贾岛
归骑双旌远,欢生此别中。
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
贺兰山顶草,时动捲帆风。
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
贺兰山顶草,时动捲帆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归骑:归途的马队。双旌:两面旗帜。
欢生:喜悦之情产生。
此别:这次分别。
萧关:古代边关名。
碛路:沙漠之路。
嘶马:嘶叫的马。
寒鸿:寒冷季节的鸿雁。
朔色:北方的景色。
晴天:晴朗的天空。
河源:黄河的源头。
落日:日落。
贺兰山:位于中国西北的山脉。
山顶草:山上的草丛。
时动:不时地摇动。
捲帆风:像卷起船帆的风。
翻译
归程中的两面旗帜飘扬,离别的喜悦在心中滋生。穿越萧关,道路分开沙漠,马儿嘶鸣着背对着寒雁飞翔。
北方晴空下,朔方的景色清晰可见,黄河源头的日落映照在东方。
贺兰山巅的草丛,不时被风吹动,仿佛帆船起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送别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和对远去之人的思念。首句“归骑双旌远”设置了送别的场景,双旌即骑士所持的旗帜,这里已经拉开了离别的情感基调。“欢生此别中”则表达了诗人在这别离中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的“萧关分碛路,嘶马背寒鸿”,通过对边塞萧瑟的环境和寒冷的气候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情境。这里,“萧关”指的是边关的荒凉,“碛路”则是古代边防的要道,而“嘶马背寒鸿”则形象地表达了寒冷和寂寞。
“朔色晴天北,河源落日东”,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广阔的自然景观。朔方即指中国古代的北疆,这里用“朔色晴天北”来形容辽阔而又冷清的天空,而“河源落日东”则是对夕阳西下的描写,增强了时间流逝和空间广阔的感觉。
最后,“贺兰山顶草,时动捲帆风”,诗人通过对草木摇曳和帆船随风行驶的情景,表达了对远去之人的祝愿。这里的“贺兰山”是古代边塞的一处要地,而“捲帆风”则象征着友人乘风破浪,顺利前行。
整首诗通过送别时的自然环境描写,传达了深切的离愁和对远方朋友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