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寒灰不复然,寻常谈论即弥天
出处:《题显道人壁》
宋 · 杨亿
心似寒灰不复然,寻常谈论即弥天。
门临颍水多年住,法自曹溪几世传。
儒士谁同翻贝叶,都人长见施金钱。
翰林诗版分明在,曾与吾家有旧缘。
门临颍水多年住,法自曹溪几世传。
儒士谁同翻贝叶,都人长见施金钱。
翰林诗版分明在,曾与吾家有旧缘。
注释
心似寒灰:形容心如死灰,不再有情感波动。弥天:形容话题广泛或宏大。
门临颍水:居住在颍水边。
法自曹溪:佛法源自曹溪这个地方。
儒士:儒家学者。
翻贝叶:指阅读佛经。
都人:都市居民。
施金钱:施舍金钱。
翰林诗版:翰林院的诗稿。
旧缘:过去的缘分或联系。
翻译
我的心就像冰冷的灰烬,不再燃烧,即使日常交谈也充满浩渺无边的话题。我居住在颍水之畔多年,这里的佛法源于曹溪数代传承。
没有哪个儒士能和我一起研读佛经,市民们常施舍金钱以示敬意。
我在翰林院的诗稿清晰可见,这些作品与我家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鉴赏
这首词作于北宋时期,其作者杨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尊崇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心似寒灰不复然,寻常谈论即弥天。"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已经冷淡世间纷争,不再沉迷于尘世之事,而是更倾向于探讨高远的道法,追求超脱凡尘的精神境界。
"门临颍水多年住,法自曹溪几世传。"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长期居住在颍水之滨,这里不仅是他的生活之地,更是他修习道法的地方。曹溪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道教传承地点,表明诗人的道法修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儒士谁同翻贝叶,都人长见施金钱。" 这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儒家学者与普通百姓对于道教的不同态度。儒生不屑一顾地翻阅道家的经典(比喻为贝叶),而市井之人却长久地看待并支持施舍金钱的事迹,可能是指对道观的捐赠。
"翰林诗版分明在,曾与吾家有旧缘。" 这两句则提到了诗人的个人经历,他的诗作被收录在翰林院的诗集中,这里所说的“旧缘”可能暗示着作者与显道人壁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或情感联结。
整首词通过对比世间纷争与道法修为,儒家学者与市井百姓,以及个人经历与精神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