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
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
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
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
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注释
名山:著名的山。空翠:空中的翠绿,形容山色青翠。
氛氲:云雾缭绕的样子。
杖策:手杖和竹杖,代指步行。
解鞭:解开马鞭,表示停下马匹。
石门:山中的石门。
篁径:竹林小径。
法侣:修行者,同修道的人。
清谈:高雅的交谈。
真隐:真正的隐士。
松泉:松树下的泉水。
苔壁:长满苔藓的墙壁。
谷口:山谷的入口。
钟声:寺庙中的钟声。
身世:自身和世事。
两相弃:与世俗生活彻底决裂。
翻译
早晨出游探访名山,山峦遥远笼罩着青翠的雾气。山中的云雾弥漫百里,直到太阳落山我才到达。
手持竹杖寻找旧友,解开马缰暂作停留。
石门特别开阔而险峻,竹林小径曲折幽深。
与修行者欣喜相逢,清谈直到天明仍不愿睡去。
我一生向往真正的隐士生活,连续多日探索奇景异观。
农夫清晨进入田间劳作,山寺僧人傍晚归来。
松林泉水发出悠扬的声音,苔藓斑驳的墙壁充满古韵。
山谷口传来钟声,林梢飘来阵阵香气。
我渴望投身这座山中,抛开世俗,与世隔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名山的景象和心境,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个人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两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川画卷,诗人早晨踏上了探访名山的旅程,这座山峙在蓝天之下若隐若现,显得格外清新。
接着,“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描述了山气弥漫,阳光透过薄雾,照耀着诗人行走的路径。这里,时间和空间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则表明诗人在寻访古人的足迹,同时也是一种对先贤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手持拐杖,与自然和历史进行着精神上的交流。
“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写出了山路的曲折与幽深,这里不仅是地理环境的描绘,也隐喻了人生的坎坷和内心世界的复杂。
接下来的“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表达了诗人与同道中人的偶遇,以及他们在山间清淡的交谈,这种交流超越了世俗的喧嚣,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则是对一生中对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真实追求的表达。诗人渴望着真正意义上的隐逸生活,并且不断地在寻找生命中的奇遇与不同凡响的事物。
“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描绘了一幅田园诗人的日常景象,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平淡的生活背后是对世俗纷扰的超然。
“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写出了山间清泉的潺潺声响,以及苔藓覆盖的石壁所蕴含的历史沧桑,这里不仅有听觉与视觉的享受,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
“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则捕捉了山中寺庙传来的钟声,以及森林间弥漫的花香。这里,声音和气息交织成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深度。
最后,“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川无限的向往,希望将自己的生命与这座山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超脱尘世、融入自然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肉身的放逐,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解脱。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哲理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