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顾自哂,眼昏须鬓苍
出处:《洛中偶作》
唐 · 白居易
五年职翰林,四年涖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閤,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载,有诗千馀章。
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
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为青宫长,始来游此乡。
裴回伊涧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辄一咏,一咏倾一觞。
笔下成释憾,卷中同补亡。
往往顾自哂,眼昏须鬓苍。
不知老将至,犹自放诗狂。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閤,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载,有诗千馀章。
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
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为青宫长,始来游此乡。
裴回伊涧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辄一咏,一咏倾一觞。
笔下成释憾,卷中同补亡。
往往顾自哂,眼昏须鬓苍。
不知老将至,犹自放诗狂。
注释
五年:五年的时光。职翰林:担任翰林院的职务。
涖浔阳:治理浔阳这个地方。
巴郡守:巴郡的太守,古代的地方官职。
南宫郎:南宫的郎官,指朝廷中的官员。
直纶閤:在朝廷中直接参与政事。
刺史堂:担任刺史的职务,古代地方行政长官。
凡此十五载:总共十五年的时间。
境兴周万象:诗境中包含了各种景象。
土风:当地的风俗。
洛中:指洛阳,唐朝的文化中心。
悢悢:悲伤,遗憾。
青宫长:太子的老师,青宫指太子所居之地。
伊涧上:伊水和涧水,洛阳附近的河流。
睥睨:斜视,此处指远望。
嵩少傍:嵩山和少室山,位于洛阳附近。
一咏:吟咏一首诗。
倾一觞:喝完一杯酒。
释憾:消除遗憾。
补亡:补充过去的缺失。
顾自哂:自我嘲笑。
须鬓苍:须发变白,形容年老。
翻译
我在翰林院任职五年,又在浔阳治理四年。做了一年巴郡的太守,半年在南宫担任郎官。
在朝廷任职两年,担任刺史职务三年。
这十五年间,我写了上千首诗。
诗中的景象包罗万象,各地风俗尽在其中。
唯独没有洛阳的作品,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如今我担任太子的老师,终于有机会游览这里。
在伊水和涧水边徘徊,眺望嵩山和少室山。
看到什么就吟咏一番,每吟一首就饮一杯酒。
写下诗篇以释怀遗憾,诗卷中填补了过去的空白。
常常自我嘲笑,眼见年纪增长,须发已白。
却不知老之将至,仍然放纵诗情,狂热地写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多年仕途生涯的经历与感受。开篇即列举了诗人在各个官职上的年数,通过数字的排比,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自身职位的变迁。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丰富生活经验,也映射出其对仕途生涯的复杂情感。
诗中的“凡此十五载,有诗千馀章”一句,通过对比时间与成就,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自豪和满足。同时,这也隐含着诗人在漫长仕途中,通过文字来记录时光、抒发情感、寄托哀愁的一种生活态度。
接着,“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和对各地文化的吸纳能力,这是他在漫游各地过程中,对自然景观与地方风俗的深刻体验和艺术提炼的结果。
然而,在这众多官职和丰富创作之外,诗人却独缺洛阳城中的作品。这一处的“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表达了诗人对未曾驻足之地的一种遗憾和向往。这种情感在后文的“今为青宫长,始来游此乡”得到了释放,诗人如今担任青宫长一职,终于有机会来到洛阳城中游历,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心愿的实现。
最后几句“裴回伊涧上,睥睨嵩少傍。遇物辄一咏,一咏倾一觞。笔下成释憾,卷中同补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与自然之间情感交流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在洛阳城中的喜悦之情和创作灵感的涌现。而“往往顾自哂,眼昏须鬓苍。不知老将至,犹自放诗狂”则透露出了诗人对于年华易逝、身体日衰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即便是到了暮年,也依然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态,不断地投身于诗歌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