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
出处:《观南北朝吟》
宋 · 邵雍
方其天下分南北,聘使何尝绝往还。
偏霸尚存前典宪,小康犹带旧腥膻。
洛阳雅望称崔浩,江表奇才服谢安。
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
偏霸尚存前典宪,小康犹带旧腥膻。
洛阳雅望称崔浩,江表奇才服谢安。
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方其:当……的时候。聘使:使者。
绝往还:断绝往来。
偏霸:地方割据势力。
前典宪:先前的典章制度。
小康:相对和平的社会状态。
旧腥膻:过去的污浊风气。
雅望:高尚的声望。
崔浩: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江表:江南地区。
谢安:东晋时期的名臣。
二百四年:大约两百年。
并辔:一同驾车。
夷虏:异族。
互为言:相互谈论。
翻译
当天下分裂为南北时,使者仍然频繁往来。尽管偏霸一方,但仍遵循先前的法度;虽然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残留着旧时的污秽气息。
洛阳的名士以崔浩为代表,南方的杰出人才则以谢安为楷模。
历经二百四十年,他们能一同驾车出行,却只是空谈着与异族交往的话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观南北朝吟》。诗中以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分裂与交融。首句“方其天下分南北”,描绘了当时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聘使何尝绝往还”则反映出尽管政权割据,但使者交流并未中断,显示出一定的外交活动。
接下来,“偏霸尚存前典宪,小康犹带旧腥膻”两句,暗示了即使在局部霸权下,前朝的制度和传统仍有影响,但同时北方政权的残暴气息仍然存在。诗人以崔浩和谢安两位历史人物为例,崔浩是北魏时期的名臣,谢安则是东晋的宰相,他们分别代表了南北的智谋与才能:“洛阳雅望称崔浩,江表奇才服谢安”。
最后,“二百四年能并辔,谩将夷虏互为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感慨,虽然他们同处一地,却如同陌路,只能相互指责而非合作。“二百四年”强调了分裂时间之长,“并辔”象征着统一的愿望,“夷虏互为言”则揭示了民族间的隔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对比,寓含了对南北朝分裂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统一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