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洞三山缔夙缘,崧高云色正苍然
出处:《题赵比部崧高卷》
明 · 胡应麟
六洞三山缔夙缘,崧高云色正苍然。
金身百丈飞龙日,宝箓千秋记凤年。
杖锡乍移吴苑外,香灯长护越台前。
菩提一钵开甘露,犹忆中林静夜传。
金身百丈飞龙日,宝箓千秋记凤年。
杖锡乍移吴苑外,香灯长护越台前。
菩提一钵开甘露,犹忆中林静夜传。
鉴赏
此诗《题赵比部崧高卷》由明代诗人胡应麟所作,描绘了一幅与佛教圣地相关的壮丽景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自然美景与宗教精神的深刻感悟。
首句“六洞三山缔夙缘”,以“六洞三山”象征佛教中的圣地,暗示诗人与这些神圣之地有着前世的缘分,为全诗奠定了超凡脱俗的基调。接着,“崧高云色正苍然”一句,通过描绘云雾缭绕的嵩高山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宗教色彩。
“金身百丈飞龙日,宝箓千秋记凤年”两句,运用了佛教中的“金身”和“宝箓”等元素,形象地描绘了佛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以及古老的经书记录着千年历史的情景,体现了对佛教文化和历史的深厚敬仰。
“杖锡乍移吴苑外,香灯长护越台前”则通过“杖锡”(僧侣行脚的法器)和“香灯”(佛教仪式中的照明物),描绘了僧侣在吴苑之外行脚,以及香灯守护着越台的情景,表现了佛教修行者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菩提一钵开甘露,犹忆中林静夜传”两句,以“菩提一钵”象征修行者的觉悟与慈悲,通过“甘露”这一比喻,表达了佛教中净化心灵、带来解脱的教义。同时,“犹忆中林静夜传”则暗示了这种教义在夜晚的森林中静静传播,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信仰和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