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出处:《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
明 · 徐熥
爨下有焦桐,柯亭有枯竹。
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
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
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
吾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人前辈称风流。
坐宾楼上三更月,吹笛空江万籁秋。
名公诗句题应遍,画图潇洒尤堪羡。
恍若笛声江上闻,尚疑月色楼头见。
当年弃置废簏中,蠹鱼蚀尽尘埃蒙。
余偶得之发大叫,心颜怡悦开双瞳。
吁嗟乎,奇物显晦自有数,岂但柯亭之竹峄山桐。
何期得遇蔡中郎,一取为琴一为笛。
中郎已死知音稀,每有奇物谁能知。
汨没泥沙弃水火,令人往往心伤悲。
国初至今二百载,其人与骨今安在。
二图沦落在人间,墨迹依稀犹未改。
吾乡陈伯炜、郑浮丘,两人前辈称风流。
坐宾楼上三更月,吹笛空江万籁秋。
名公诗句题应遍,画图潇洒尤堪羡。
恍若笛声江上闻,尚疑月色楼头见。
当年弃置废簏中,蠹鱼蚀尽尘埃蒙。
余偶得之发大叫,心颜怡悦开双瞳。
吁嗟乎,奇物显晦自有数,岂但柯亭之竹峄山桐。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名为《题宾月楼空江秋笛二卷后》。诗中描绘了两件古乐器——焦桐制成的古琴和枯竹制成的笛子,以及它们与蔡中郎(东汉末年的音乐家)之间的联系。蔡中郎的音乐才能使得这两件乐器得以流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知音渐稀,这些珍贵的乐器被埋没于泥沙之中,甚至面临水火之灾。
诗中表达了对这些古乐器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蔡中郎音乐才华的怀念。诗人在国初至今日的二百年间,感叹这些乐器与制作它们的人如今都已不在,仅存的两幅画图还保存着它们的风貌。诗中提到的陈伯炜和郑浮丘两位前辈,他们曾在宾月楼楼上吹笛,使月色与秋意更加凄美,增添了画面的意境。
最后,诗人感叹奇物的显隐自有天数,即使柯亭之竹和峄山桐这样的名贵材料制成的乐器,也难逃被弃置的命运。然而,诗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两卷描绘空江秋笛的画图,内心感到极大的喜悦和欣慰,仿佛重新找回了那些逝去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描述古乐器的命运变迁,表达了对传统艺术和历史文化的深深敬仰,以及对时间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