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曾辟谷否,擘树嚼松芝
出处:《五月十一日早问政山房三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道士携壶酒,相迎劝瓦卮。
野葩芳杖屦,林霭润须眉。
自说夜频醉,不知朝有饥。
问曾辟谷否,擘树嚼松芝。
野葩芳杖屦,林霭润须眉。
自说夜频醉,不知朝有饥。
问曾辟谷否,擘树嚼松芝。
注释
道士:指修道之人。携:携带。
壶:酒壶。
瓦卮:陶制酒杯。
野葩:野外的花草。
杖屦:手杖和鞋子,代指行走。
林霭:树林中的雾气。
频:频繁。
朝:早晨。
饥:饥饿。
辟谷: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不食五谷。
擘:掰开。
松芝:松树上的菌类,被认为是灵药。
翻译
道士提着酒壶,热情地用瓦杯招待客人。他走在野外,欣赏着芬芳的花草,呼吸着湿润的林间空气,让胡须眉毛都显得生机勃勃。
他自己说常常夜晚畅饮,以至于早晨都不觉得饥饿。
我问他是否尝试过辟谷养生法,他回答说曾在树上掰下松枝,嚼食其中的松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与友人在自然景致中饮酒享乐的场景。开篇“道士携壶酒,相迎劝瓦卮”两句,生动地展现了道士手持酒壶,与友人相互劝酒的情形,“瓦卮”指的是陶制的杯子,这里用来强调一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野葩芳杖屦,林霭润须眉”四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增添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道士不仅与大自然亲近,甚至连须眉都被林间的露珠滋润,这份宁静和谐,令人向往。
“自说夜频醉,不知朝有饥”两句,则透露出道士对饮酒享乐的态度。他们沉浸在夜晚的狂欢中,对于清晨可能到来的饥饿毫不在意,这种生活方式充满了诗人对于世俗束缚的逃避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最后,“问曾辟谷否,擘树嚼松芝”两句,则是对道士们寻找仙草、炼丹修炼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这里的“辟谷”指的是不食五谷,而是以气养生;“擘树嚼松芝”则是在询问是否已经开始了这种只吃树皮和松芝来维持生命的修炼过程。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士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