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
出处:《戴道士得四字代作》
宋 · 苏轼
少小家江南,寄迹方外士。
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
雪霜侵鬓发,尘土污冠袂。
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自从夷夏乱,七丝久已弃。
心知鹿鸣三,不及胡琴四。
使君独慕古,嗜好与众异。
共吊桓魋宫,一洒孟尝泪。
归来锁尘匣,独对断弦喟。
挂名石壁间,寂寞千岁事。
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
雪霜侵鬓发,尘土污冠袂。
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自从夷夏乱,七丝久已弃。
心知鹿鸣三,不及胡琴四。
使君独慕古,嗜好与众异。
共吊桓魋宫,一洒孟尝泪。
归来锁尘匣,独对断弦喟。
挂名石壁间,寂寞千岁事。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江南:江南地区。方外士:隐士。
彭城:古代地名,今江苏徐州。
鬓发:鬓角的头发。
冠袂:帽子和衣袖。
三尺桐:泛指古琴,桐木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
夷夏乱:指民族纷争或朝代更迭。
鹿鸣三:《诗经》中的篇章,象征贤者之乐。
胡琴四:可能指胡琴等其他乐器,与鹿鸣曲形成对比。
使君:古代官职,此处指地方长官。
桓魋宫:传说中的宫殿,借指古代遗迹。
孟尝泪:典故,形容悲痛之情。
尘匣:尘封的琴盒。
断弦:损坏的琴弦。
石壁间:墙壁上的雕刻或题字。
寂寞千岁事:千年的孤独历史事件。
翻译
年少时在江南故乡,寄身于隐士的生活。偶尔跟随白云飘荡,到彭城售卖草药。
岁月侵蚀了鬓发,尘土沾染了衣帽。
幸亏有这三尺桐木,其中蕴含着山水之韵。
自从天下纷乱,我已许久未弹奏七弦琴。
内心深知鹿鸣曲的美好,却不如胡琴四弦更触动我。
这里的使君只崇尚古风,他的爱好与众不同。
一同凭吊桓魋宫殿,洒下孟尝君般的哀伤泪水。
归来后将琴尘封,独自面对断弦感叹。
名字刻在石壁上,千年的寂寞无人问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漂泊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开篇“少小家江南,寄迹方外士”表明诗人自幼生长于江南,但如今却远离家乡,流落他乡,成为游士。接着“偶随白云出,卖药彭城市”则写出了诗人在异地的生活状况,他像随风飘荡的白云一样,在城镇间行走,靠着卖药为生。
然而,这种生活并没有给诗人带来荣华富贵,只是让他的头发和衣袍被雪霜、尘土所侵蚀。幸运的是,他有三尺长的筝(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它承载着山水之意,是诗人心灵的慰藉。
“自从夷夏乱,七丝久已弃”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失落感。而“心知鹿鸣三,不及胡琴四”则显示出诗人的文化认同与个人情操,他虽然知道《鹿鸣》这首曲子的美,但却无法达到《胡琴》的艺术高度。
接下来的“使君独慕古,嗜好与众异”表明诗人对于使君的品味给予了肯定,使君对古代文化有着不同的欣赏和追求。而“共吊桓魋宫,一洒孟尝泪”则是诗人与使君共同怀念古人的情感,他们在桓魋之宫中共同哀悼,流下同情的泪水。
最后,“归来锁尘匣,独对断弦喟。挂名石壁间,寂寞千岁事”则是诗人返回故乡后,将尘世的烦恼封存起来,只有在断了的筝弦前发出了感慨的声音。他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壁上,留下了对过往岁月无尽的孤独和寂寞。
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位流落异乡的士人对于家国、文化认同和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