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窗同皎皎,灯镜自尘尘
宋 · 朱熹
何处元宵好,寒龛独寐人。
月窗同皎皎,灯镜自尘尘。
静鉴通天地,潜思妙鬼神。
却怜迷路子,狂走闹城闉。
月窗同皎皎,灯镜自尘尘。
静鉴通天地,潜思妙鬼神。
却怜迷路子,狂走闹城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佳节中一个孤独者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景象的对比。首句“何处元宵好”,以疑问的形式引出主题,暗示了元宵之夜通常热闹非凡,灯火辉煌,但对这位独自在寒夜中沉睡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景或许并不美好。
接着,“寒龛独寐人”点明了主角的身份和处境——一个人在寒冷的角落里静静地睡觉,与外面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孤独感被进一步强化:“月窗同皎皎,灯镜自尘尘。”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寂静的房间内,如同明亮的白昼,而镜子则映照出的是灰尘与污垢,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外在的混沌。
“静鉴通天地,潜思妙鬼神”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神秘力量的敬畏。这里的“静鉴”不仅指观察自然界的宁静,也暗含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通天地”和“妙鬼神”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超自然现象的探索与理解。
最后,“却怜迷路子,狂走闹城闉。”诗人对那些迷失方向、在喧嚣城市中狂奔的人表示同情。这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中人们追求表面繁华、忽视内心平静的一种反思,也是对自身孤独状态的一种认同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元宵佳节中不同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既有对孤独与寂寞的深刻体验,也有对宇宙与生命的哲学思考,充满了深邃的情感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