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然久不鸣,似知不如默
出处:《枕上闻蛩忽久不鸣》
宋 · 晁说之
促织复促织,尔实借我职。
语我以诗书,觉我以道德。
胡然久不鸣,似知不如默。
默而如见容,实惟已失则。
不见容而疑,岂不云大惑。
智或神于蓍,梦有不待卜。
秋风日已高,太白光如植。
予岂默默时,杀身徇吾国。
语我以诗书,觉我以道德。
胡然久不鸣,似知不如默。
默而如见容,实惟已失则。
不见容而疑,岂不云大惑。
智或神于蓍,梦有不待卜。
秋风日已高,太白光如植。
予岂默默时,杀身徇吾国。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促织:蟋蟀。复:再次。
借:给予。
诗书:书籍和教诲。
觉:启发。
道德:道德规范。
胡然:为何。
鸣:叫。
默:沉默。
见容:被接纳。
失则:错误。
疑:猜疑。
大惑:极大的困惑。
智:智慧。
神于蓍:超过占卜。
卜:占卜。
秋风:秋风。
太白光:明亮的太白星。
植:静止。
予:我。
徇:舍身。
吾国:我的国家。
翻译
蟋蟀又在叫,你似乎借我力量。用诗书教导我,用道德启发我。
为何长久沉默,仿佛知道静默好。
无声却如同被接纳,其实是自己出了错。
不被接纳就猜疑,这难道不是大困惑。
智慧或许超越占卜,梦境无需再问卜。
秋风日渐高,明亮的太白星静止不动。
我怎会一直沉默,会舍身报效我的国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枕上闻蛩忽久不鸣》。诗中,诗人以促织(蟋蟀)为引,寓言深沉。他描述了促织起初频繁鸣叫,仿佛借职务提醒自己读书学习,启发道德。然而促织忽然停止鸣叫,诗人由此联想到,或许促织知道自己的声音不再被需要,选择沉默。沉默中的促织似乎在暗示,如果不能发挥作用,就应自我反省。诗人进一步反思,即使面对疑惑,也不应过于困惑,因为智慧可能超越占卜,梦境无需借助卜筮也能显现。
随着秋风渐起,白天渐长,明亮的太白星静止不动,诗人意识到自己不应沉浸在沉默之中,应该积极行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来报效国家。整首诗寓言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成长和责任的认识,以及对国家忠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