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罅移菖歜,松根斸茯苓
出处:《送中上人游天台》
宋 · 陈允平
师作天台去,长亭复短亭。
焚香参祖塔,振锡动山灵。
石罅移菖歜,松根斸茯苓。
何时白云下,相与话青青。
焚香参祖塔,振锡动山灵。
石罅移菖歜,松根斸茯苓。
何时白云下,相与话青青。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师:指修行的师父。作:前往。
天台:天台山,道教名山。
去:离开。
长亭:古代设在大道旁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复:又。
短亭:小一些的亭子。
焚香:点燃香火。
参:礼拜。
祖塔:供奉祖师的塔。
振锡:摇动锡杖,僧人出行的象征。
山灵:山中的神灵。
石罅:石头缝隙。
菖歜: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斸:挖掘。
茯苓:中药名,寄生于松树根部。
何时:什么时候。
白云下:隐居或清修之地。
相与:相互,一起。
话:交谈。
青青:形容植物茂盛,也象征青春年华。
翻译
师父踏上天台路,长亭连着短亭多。香烟袅袅拜祖塔,锡杖轻挥惊山灵。
菖蒲石缝中生长,松根底下挖茯苓。
何时能共聚白云下,畅谈青青岁月情。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允平为送别中上人游历天台山而作。诗中描绘了中上人踏上旅程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期待。"师作天台去"一句,以师徒关系起笔,暗示中上人如同修行的导师般启程,"长亭复短亭"则运用了路途中的意象,象征着旅程的遥远和艰辛。
"焚香参祖塔"描绘中上人在参拜祖塔时的虔诚,显示出对佛法的敬仰;"振锡动山灵"则通过中上人摇动锡杖的动作,展现了他行走山间的威仪,触动了山川之灵。接下来的两句,"石罅移菖歜,松根斸茯苓",通过写中上人在山间采摘菖蒲和茯苓,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近和对生活的简朴态度。
最后两句"何时白云下,相与话青青"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一天能与中上人在白云之下,共享青青岁月,进行深沉的交谈,流露出深厚的友情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富有禅意,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僧侣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