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出处:《题伏龟山北隅》
唐末宋初 · 徐铉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
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
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
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兹山:这座山。岑寂:寂静。
阴崖:阴暗的崖壁。
积:积累。
水石:水和石头。
宛:仿佛。
千岩意:千岩万壑的意境。
孰知:谁知道。
近人境:靠近人间。
旦暮:早晚。
佳气:宜人的气息。
池影:池塘倒影。
轻风:微风。
林光:树林光线。
澹:清新。
新霁:雨后初晴。
支颐:枕着手臂。
藉:依靠。
芳草:芳草地。
自足:心中满足。
忘世事:忘却尘世。
未得:不能。
归去来:回归田园。
聊为:暂且作为。
宴居地:隐居之地。
翻译
这座山确实寂静,阴暗的崖壁积聚着浓郁的绿色。水和石头何需太多,仿佛蕴含着千岩万壑的意境。
谁知道它靠近人间的边缘,早晚都散发着宜人的气息。
池塘倒映着微风,树林在雨后显得清新明亮。
我枕着手臂躺在芳草地上,心中满足,忘却尘世纷扰。
虽然不能回归田园,这里暂且作为我的隐居之地。
鉴赏
兹山信岑寂,阴崖积苍翠。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林景象。"兹山信岑寂"一句,设定了一种隐逸之境,山中既深且静谧。紧接着的"阴崖积苍翠"则表现出山中树木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水石何必多,宛有千岩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不需要太多的水流和岩石,只要有一种意境就足够了。这里体现出诗人的审美情趣,即便于简约之中寻找意涵。
接下来的"孰知近人境,旦暮含佳气"则是说只有亲近自然的人才能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氛围,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能体验到这份美好。这里的"孰知"表达了一种对现代人的感慨,似乎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领略大自然的韵味。
"池影摇轻风,林光澹新霁"则继续描绘了山中的景色,池水映射出树木的倒影,而微风吹过,池面轻轻摇曳。林间透出的阳光柔和而又清新,是刚刚下过雨后的景象。
"支颐藉芳草,自足忘世事"这两句则转向诗人自己的感受,他坐在山中,用草垫着腮帮子,完全沉浸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之中,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
最后的"未得归去来,聊为宴居地"表达出诗人虽然还不能长久驻足,但也愿意暂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栖息之所。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精致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构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