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
出处:《代赠远》
唐 · 李白
妾本洛阳人,狂夫幽燕客。
渴饮易水波,由来多感激。
胡马西北驰,香騣摇绿丝。
鸣鞭从此去,逐虏荡边陲。
昔去有好言,不言久离别。
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
见此不记人,恩情云雨绝。
啼流玉箸尽,坐恨金闺切。
织锦作短书,肠随回文结。
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
焚之扬其灰,手迹自此灭。
渴饮易水波,由来多感激。
胡马西北驰,香騣摇绿丝。
鸣鞭从此去,逐虏荡边陲。
昔去有好言,不言久离别。
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
见此不记人,恩情云雨绝。
啼流玉箸尽,坐恨金闺切。
织锦作短书,肠随回文结。
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
焚之扬其灰,手迹自此灭。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狂夫:指丈夫。幽燕客:幽燕之地的旅人。
易水波:易水边的波涛。
感激:深情而慷慨。
胡马:胡人的马。
香騣:香气四溢的马鬃。
逐虏:驱赶敌人。
荡边陲:扫荡边境。
好言:温馨的话语。
久离别:长时间的分离。
走马:策马疾驰。
恩情云雨绝:恩爱之情断绝。
金闺:闺房。
回文:文字回环往复。
相思:深深的思念。
见察:理解我的心意。
手迹:亲手写的字迹。
灭:消失。
翻译
我本是洛阳人,丈夫却是幽燕的游子。他曾在易水边畅饮,自古以来就多情而慷慨。
胡人的马匹向西北疾驰,马鬃在绿色的草丛中摇曳。
挥鞭启程,他要去边境驱赶敌人。
当初离开时曾有温馨话语,但长久分离已无言可说。
燕支之地美女如云,他在风雪中策马飞奔。
见到这些美景,我忘却了人世,恩爱之情如云雨般断绝。
泪水如玉箸滑落,内心对闺中的思念深切。
我用织锦写下短笺,情感纠结如同回文。
满心相思想寄给你,又怕你不明白我的心意。
最后,我焚烧信件,手迹从此消失无踪。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名为《代赠远》。诗中的语言流畅,情感真挚,通过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情感寄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深。
开篇“妾本洛阳人,狂夫幽燕客”两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出发,立即设定了一种跨越地域的相思之情。"渴饮易水波,由来多感激"则是对故土的依恋和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胡马西北驰,香騣摇绿丝”两句,以鲜明的画面描绘了边塞的苍凉与战事的紧张,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不安。"鸣鞭从此去,逐虏荡边陲"则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中间几句“昔去有好言,不言久离别。燕支多美女,走马轻风雪”通过对话语的回忆和对异乡美女的描绘,强化了诗人对于亲情与友情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触及的温暖而感到的孤独。
“见此不记人,恩情云雨绝。啼流玉箸尽,坐恨金闺切”几句,则是诗人在表达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以及面对无法挽回的往事而产生的深深哀痛。
最后“织锦作短书,肠随回文结。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几句,诗人通过织锦来比喻写信,表达了自己想要传递给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又担心这些情感无法被对方理解。
全诗以“焚之扬其灰,手迹自此灭”作为结束,既是对书信的毁弃,也象征着情感的消逝和无奈。这样的结尾,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让人不禁感叹时间流逝与情感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