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吻恣谈铄,黄金同灰尘
单醪投长河,三军尽沈沦。
今人异古人,结托唯亲宾。
毁坼维鹊巢,不行鸤鸠仁。
鄙吝不识分,有心占阳春。
鸾鹤日已疏,燕雀日已亲。
小物无大志,安测栖松筠。
恩眷多弃故,物情尚逐新。
瓦砾暂拂拭,光掩连城珍。
唇吻恣谈铄,黄金同灰尘。
苏秦北游赵,张禄西入秦。
既变嫂叔节,仍摈华阳君。
万世金石交,一饷如浮云。
骨肉且不顾,何况长羁贫。
注释
古来:自古以来。寡:贫穷。
患不均:担心分配不公。
单醪:一杯酒。
三军:全军。
结托:信赖,依附。
维鹊巢:喜鹊的巢穴,这里比喻别人的家或事业。
鸤鸠仁:鸤鸠鸟,因其哺育幼鸟公平而被称赞为仁爱。
鄙吝:卑鄙吝啬。
占阳春:占据美好的时光。
松筠:松竹,象征高洁品质。
恩眷:恩宠。
瓦砾:比喻低贱的事物。
连城珍:极其珍贵的宝物。
唇吻:言辞。
谈铄:言辞锋利,口才好。
苏秦: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擅长合纵连横。
秦:秦国。
赵:赵国。
张禄:苏秦的别名。
嫂叔节:对亲戚的礼节。
华阳君:战国时秦国的权臣。
长羁贫:长久地关照穷人。
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不担忧贫穷,只担心分配不公。一杯酒投进长河,全军都沉沦其中。
现在的人与古人不同,只信赖亲近的亲友。
破坏喜鹊的巢穴,不实行鸤鸠的仁爱。
卑鄙吝啬的人不懂得本分,只想占据美好的时光。
高贵的鸾鹤日渐疏远,卑微的燕雀却日益亲近。
小人物没有大志向,怎能理解松竹的品格。
恩宠常常抛弃旧人,世态炎凉崇尚追逐新欢。
短暂擦拭的瓦砾,光芒掩盖了连城的珍宝。
言辞恣意炫耀,黄金如同尘土。
苏秦北上到赵国,张禄西去入秦国。
他们改变了对嫂子和叔叔的礼节,甚至抛弃了华阳君。
千年万世的金石之交,一瞬间如同浮云般消散。
连骨肉亲情都不顾,更何况长久地关照穷人。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感古四首》中的第三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首先,这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来表达诗人对于当世不平等现象的忧虑和批判。"古来不患寡,所患患不均"一句点明了主题,即过去之所以不担心物资稀少,是因为人们更关注的是财富与权力的分配是否公正。
接着,诗人通过"单醪投长河,三军尽沈沦"的壮丽画面,描述了一场灾难,以此象征历史上因不均而引发的动荡和毁灭。这里的“单醪”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酒具,而“三军”则是泛指所有的军队,这个比喻表明了不公正的社会结构导致的严重后果。
"今人异古人,结托唯亲宾"一句,诗人对比了古人与今人的不同,认为现代的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小圈子,不再像古人那样追求更广泛的公平和正义。接着的“毁坼维鹊巢,不行鸤鸠仁”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差异,古代的高尚品德在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复存在。
"鄙吝不识分,有心占阳春"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只知道私利、不知公正之重要性的愚昧者感到痛心。他们只想占据春天这般美好的时光,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公平。
接下来的"鸾鹤日已疏,燕雀日已亲"描绘了一个景象,即高贵的鸾鹤变得稀有而低贱的燕雀却越来越亲近,这是对现实世界中品德和地位倒置的隐喻。
"小物无大志,安测栖松筠"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没有远大抱负,只愿意安于低微境遇的人感到失望。他们就像栖息在松树上的动物一样,没有更高的追求。
紧接着的"恩眷多弃故,物情尚逐新"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即人们往往轻易抛弃旧有的恩爱和情谊,而只追求新的、看起来更加吸引人的东西。这种现象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也反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中。
"瓦砾暂拂拂,光掩连城珍"一句,以清扫碎石和尘土来比喻那些短暂而又平凡的事物和行为,它们虽然看似不起眼,却能累积成重大的价值。同时,这也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隐藏着珍贵的智慧或教训。
"唇吻恣谈铄,黄金同灰尘"则是对物欲横流的批判,人们过分追求外在的华丽和金钱,以至于忘记了真挚的情感和真正的价值标准。诗中的“唇吻”指的是那些浮夸而无实质的言谈,而黄金与灰尘相提,则是对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之间错位的强烈讽刺。
最后两句"苏秦北游赵,张禄西入秦。既变嫂叔节,仍摈华阳君。万世金石交,一饷如浮云。骨肉且不顾,何况长羁贫"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来强调亲情与忠诚在人间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即便是最坚固的情感和原则,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往往也会变得脆弱无比。苏秦和张禄都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他们为了政治目的改变自己的立场,甚至牺牲亲情和信义,这样的现象在诗中被用来批判那些只顾私利而不顾道德的人。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于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