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客闻犹苦,是声应是啼
出处:《和修睦上人听猿》
唐 · 李咸用
禅客闻犹苦,是声应是啼。
自然无稳梦,何必到巴溪。
疏雨洒不歇,回风吹暂低。
此宵秋欲半,山在二林西。
自然无稳梦,何必到巴溪。
疏雨洒不歇,回风吹暂低。
此宵秋欲半,山在二林西。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禅客:指修行的僧人。苦:感到痛苦或悲伤。
声:指哭泣的声音。
啼:哭泣。
自然:自然而然,不经人为。
稳梦:安稳的梦境。
何必:何必要。
巴溪:地名,可能有特殊寓意。
疏雨:稀疏的雨点。
洒不歇:不停地下落。
回风:逆风或旋风。
暂低:暂时降低。
秋欲半:秋天即将过去一半。
山在二林西:山位于两片树林的西面。
翻译
禅客听了都感到痛苦,这声音应该是悲泣。自然不会有安稳的梦境,何必要来到巴溪这个地方。
稀疏的雨点不停地下落,微风吹过使它暂时降低。
今夜秋天将近一半,山峦位于两林的西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客对于自然界的感受与思考。"禅客闻犹苦,是声应是啼"表达了禅客对猿鸣声音的感同,似乎听到的是一种悲苦的呼唤,这不仅反映出禅客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与大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
"自然无稳梦,何必到巴溪"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禅客认为自然本无常态,不需执着于某一处所,因此不必特意前往名胜之地如巴溪。
接下来的两句"疏雨洒不歇,回风吹暂低"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细雨绵绵,微风轻拂,这种氛围营造出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情调,同时也映衬出了禅客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淡定。
最后两句"此宵秋欲半,山在二林西"则指向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感受。秋夜将近中分,山影隐现于二林之西,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象征着禅客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对猿鸣声的感应、对自然状态的超脱,以及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禅客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