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
常疑涌地出,傥复海所浮。
上有千人台,灵踪想前脩。
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
下有百尺渊,神光干斗牛。
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
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
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
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
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诗人通过“四顾渺平野,孤撑见林丘”两句,以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虎丘山在平野中的独特地位,仿佛是孤独的支撑者,矗立于林丘之间。
接着,“常疑涌地出,傥复海所浮”两句,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虎丘山神秘起源的猜测,既可能是从地中涌出,也可能是漂浮于海上,充满了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与好奇。
“上有千人台,灵踪想前脩”则将视线转向山顶的千人台,暗示这里曾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所,留下了许多传说与故事,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一句,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石头以情感,表达对虎丘山深厚文化底蕴的感慨,即便是看似无生命的石头,似乎也能理解并认同这里的文化意义。
“下有百尺渊,神光干斗牛”描述了山下的深渊,以及深渊中蕴含的神秘力量,仿佛能与天上的星辰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虎丘山的神秘色彩。
“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则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虎丘山的独特气候特征,即使在阳光充足的季节里,山的阴面也难以见到阳光,草木似乎提前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最后,“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几句,诗人回顾了虎丘山的历史,提到了两晋时期众多高士在此隐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其中“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形象地描绘了某位高士的隐逸生活,如同轻盈的羽毛般自由,最终选择离开尘世,回归自然。最后一句“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则表达了对那些愿意在山中栖息,远离世俗纷扰的人的敬仰之情,强调了对自然与内心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虎丘山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底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