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宋 · 苏轼
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
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
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
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
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羁人,早岁闻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
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篇“魏王大瓠无人识,种成何翅实五石”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景,大瓠(一种古代的酒具)无人识别,而种植的果实却达到了五石之多,这里可能隐喻诗人的才华未被世人所识。
“不辞破作两大樽,只忧水浅江湖窄”则是说尽管物质上有损耗,但更担心的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狭窄。以下几句“我材濩落本无用,虚名惊世终何益。东方先生好自誉,伯夷、子路并为一。”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功名的反思,认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有些空洞无物。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与稷”则是说诗人虽然年迈,生活简朴,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真诚和纯粹,与古代圣贤相比。接着“暮年欲学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表达了晚年的苏轼想要效仿柳宗元的高洁品格,而这种追求与世俗的偏好大相径庭。
最后几句“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谓实。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则是诗人在醉酒中感慨人生,如同要飞升成仙,而旁人却以为只是他酒后之言。在询问自己一生的归宿时,他只好笑着指向那看似永恒但实则短暂的人间住所。
“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是诗人对于能够在蒜山找到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而感到庆幸,并邀请那些没有固定居所的人来共同居住。
整首诗充满了苏轼特有的超脱和豁达,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与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