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余抱孤戆,匪惟絷庸琐
出处:《和芥庵韵》
宋 · 陈耆卿
孟轲谈一本,孔子号无我。
圣贤超警趣,不作流俗堕。
故能贯堪舆,中立而不颇。
黄冠宗无为,衲子只打坐。
言若高峭甚,又与圣贤左。
须于真实处,大海稳扶柁。
须于疑似间,曲户牢著锁。
世道震遂泥,人心履俱跛。
竞作夔怜蚿,徒劳螟祝裸。
芥庵之心镜,渊珠光彻颗。
常时足欢娱,此日类坎轲。
乃能贞其颐,不为名利朵。
敲棋声落枰,哦诗气摧垛。
此外澹一视,泰山如草蓏。
未妨师孔孟,匪涉佛老惰。
汩余抱孤戆,匪惟絷庸琐。
涉世虽云阔,诣理犹未妥。
正性水下月,邪焰风中火。
因子当自强,朝闻夕死可。
圣贤超警趣,不作流俗堕。
故能贯堪舆,中立而不颇。
黄冠宗无为,衲子只打坐。
言若高峭甚,又与圣贤左。
须于真实处,大海稳扶柁。
须于疑似间,曲户牢著锁。
世道震遂泥,人心履俱跛。
竞作夔怜蚿,徒劳螟祝裸。
芥庵之心镜,渊珠光彻颗。
常时足欢娱,此日类坎轲。
乃能贞其颐,不为名利朵。
敲棋声落枰,哦诗气摧垛。
此外澹一视,泰山如草蓏。
未妨师孔孟,匪涉佛老惰。
汩余抱孤戆,匪惟絷庸琐。
涉世虽云阔,诣理犹未妥。
正性水下月,邪焰风中火。
因子当自强,朝闻夕死可。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一本:指儒家经典。无我:孔子主张的无私无我。
堪舆:古代风水学。
中立:公正无私。
黄冠:道士的头饰。
衲子:佛教僧人。
左:偏离。
真实处:指道德或真理的核心。
扶柁:比喻坚守方向。
疑似间:模糊不清的地方。
坎轲:坎坷、困顿。
贞其颐:坚守节操。
哦诗:吟诵诗歌。
草蓏:草本植物的果实。
佛老:佛教和道教。
孤戆:孤傲刚直。
庸琐:平庸琐碎。
妥:完善、恰当。
正性:正直的品性。
邪焰:邪恶的力量。
因子:因此。
朝闻夕死:形容追求真理的决心。
翻译
孟子谈论一本经书,孔子自称无我。圣贤超越世俗的警觉和趣味,不随波逐流。
因此他们能洞察天地,公正无私。
黄冠道士信奉无为,僧人只专心打坐。
他们的言论高深,似乎与圣贤之道有所偏离。
必须在真实之处坚守,如同大海中的船舵。
在模糊不清的地方要坚定立场,像关紧的门一样牢固。
世道动荡,人心疲惫,
人们竞相模仿,却徒劳无功。
心如芥子庵般明净,洞察一切。
日常快乐不再,今日心境如坎坷。
他们能坚守节操,不被名利所诱惑。
下棋声落棋盘,吟诗时情绪激昂。
除此之外,看待事物淡然,泰山也可视为小草。
不妨学习孔孟,不陷入佛老的懒散。
我保持孤独的正直,不受庸俗束缚。
虽然涉足世间广阔,但对道理的理解仍有欠缺。
正直如水中映月,邪恶如风中之火。
因此,应当自我勉励,即使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
鉴赏
这首宋诗是陈耆卿的作品,他以孟轲、孔子的圣贤之道为背景,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坚守真理的追求。诗中提到“孟轲谈一本,孔子号无我”,强调圣贤的品格超越常人,不随流俗沉沦。诗人倡导在复杂世事中保持中庸,不偏不倚,如黄冠宗的无为和衲子的静修。
“须于真实处,大海稳扶柁”意味着要在真理的指引下坚定前行,而在疑惑之时,则要严谨对待,如同“曲户牢著锁”。诗人批评世人迷失,竞相模仿,却无实效,而芥庵的心境则如明镜,清澈照见内心。
诗中陈耆卿自述虽身处纷扰,但不为名利所动,享受清贫生活,如“此日类坎轲”,坚持自我,贞守道义。他以敲棋、哦诗的日常活动表达淡泊心境,视泰山如草木,不拘泥于传统,也不陷入佛老的空谈。
最后,诗人鼓励自己和读者要像孟子、孔子那样保持正直,即使面临困境,也要自我强化,及时修正,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展现了陈耆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