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指蒙昧,题作此轩名
出处:《千福寺昧轩》
宋 · 李觏
何人指蒙昧,题作此轩名。
天理自昼夜,道心无晦明。
用当群物化,舍去一毛轻。
磊磊山前寺,时闻钟磬声。
天理自昼夜,道心无晦明。
用当群物化,舍去一毛轻。
磊磊山前寺,时闻钟磬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何人:指代不明的人。蒙昧:无知或未开化的状态。
题作:题写作为。
轩:小屋或建筑。
天理:自然法则或天道。
昼夜:白天和黑夜。
晦明:阴暗和明亮。
群物化:万物的变化过程。
一毛轻:微不足道的事物。
磊磊:形容山石堆积的样子。
寺:寺庙。
钟磬:寺庙中的打击乐器。
翻译
谁人指点,为这座轩命名蒙昧。天道运行,昼夜分明,道心如常,无论阴晴。
在万物变化中,应有担当,不因微小而轻视。
眼前磊磊叠嶂的山前寺庙,时常传来钟磬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名为《千福寺昧轩》,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觏之手。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澄明的哲思。
"何人指蒙昧,题作此轩名。"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昧”字深意的探究与提问,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这处所谓“昧轩”的命名由来感到好奇。
"天理自昼夜,道心无晦明。" 这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内心世界的理解。这里的“天理”指的是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昼夜”象征着时间的流转,而“道心”则是指追求真理与正道的心灵状态。诗人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便是在日夜更迭、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情况下,内心对道德的追求却始终清晰无惑。
"用当群物化,舍去一毛轻。"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他主张在处理世间万物时应持平和之心,即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不应忽视。这也体现了儒家“爱人”、“重民”的思想。
"磊磊山前寺,时闻钟磬声。"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中寺庙图景。“磊磊”形容山势连绵,“钟磬声”则是寺院中用于标志时间或召唤信徒之物的声音。这两句诗通过对视听细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宁静的氛围。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李觏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即在纷扰复杂的世间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