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久住湖外游,辛亥春陷孔彦舟
长沙城中就驱掠,七十七日遭拘留。
眼看杀人等蝼蚁,剑血洗尽湘川流。
张帆方离道林岸,鼓枻已过巴陵楼。
兵缠妖气草木暗,火炽凶焰云烟愁。
衣冠子女半同载,俛首悲泣犹惊羞。
蒙冲颇谙大风浪,舴艋或挂长戈矛。
两舷矢集闹如雨,势欲攲侧争先投。
相牵浮湛状菱荇,乍坠出没真凫鸥。
众生流浪几生死,爱河苦海何时休。
曹成马友互屠灭,偶尔不杀老比丘。
枯颅茁发虮虱满,得脱性命非人谋。
孰知贼党亦方便,日供斋钵仍茶瓯。
南归数年闭户卧,故山精舍松飕飕。
灰心一切本梦幻,返照逆照无人牛。
细听此语重叹息,群盗扫迹夫何忧。
吾闽目前岂不乐,禾稻未穫先麦秋。
师来访我问居士,我若访师寻净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上人:高僧。久住:长久居住。
陷:陷入。
孔彦舟:具体人物。
长沙:地名。
驱掠:驱赶抢掠。
拘留:囚禁。
杀人等蝼蚁:视人为蝼蚁般随意杀害。
张帆:扬帆。
鼓枻:划桨。
巴陵楼:地名。
兵缠妖气:战乱弥漫。
草木暗:草木阴暗。
火炽:大火猛烈。
衣冠子女:贵族平民。
半同载:混杂一船。
俛首:低头。
蒙冲:大船。
舴艋:小舟。
戈矛:长矛。
矢集:箭矢密集。
攲侧:倾斜。
投:投掷。
相牵浮湛:随波逐流。
菱荇:水生植物。
凫鸥:野鸭鸥鸟。
几生死:多次生死。
爱河苦海:情感的苦海。
曹成马友:具体人物。
老比丘:老和尚。
枯颅:干枯的头颅。
茁发:发间生出。
虮虱:虮子和虱子。
贼党:敌人。
斋钵:斋饭。
茶瓯:茶杯。
南归:返回南方。
闭户卧:闭门不出。
精舍:寺庙。
逆照:反照。
无人牛:无人关注。
群盗扫迹:盗贼横行结束。
夫何忧:有什么可忧虑的。
禾稻:稻谷。
麦秋:早熟的麦子。
居士:佛教徒对在家修行者的称呼。
净头:清净之地。
翻译
高僧长久在外游历,辛亥之春落入孔彦舟之手。在长沙城中被驱赶抢掠,七十七天内遭受囚禁。
眼见他人如蝼蚁般被杀,剑下的鲜血洗净了湘江川流。
刚扬帆离开道林岸边,又已驶过巴陵楼。
战乱笼罩,草木阴暗,战火凶猛,乌云弥漫。
贵族平民混杂一船,低头哭泣,羞耻难当。
大船熟知狂风巨浪,小舟可能挂有长矛。
两侧箭矢如雨密集,船只摇晃,争相投掷。
人们像浮萍菱荇般漂泊,忽沉忽现,如同野鸭鸥鸟。
众生漂泊,生死无常,爱恨情仇何时能止?
曹成马友互相残杀,偶尔饶过老和尚。
头颅干枯,发间生满虮虱,得以活命并非人力。
谁料敌军手段狡猾,每日供奉斋饭茶水。
南归数年后闭门不出,故乡山寺松声阵阵。
心灰意冷,一切皆如梦幻,返照与逆照中无人关注。
听到这些,我不禁深叹,盗贼横行,有何忧虑。
我福建之地眼下还算安宁,未到收稻时节已有麦熟。
师来访我,问起居士,若我去访,是否能寻得清净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目睹战乱带来的惨象和个人遭遇。诗中提到的“辛亥春”指的是辛亥革命发生时期,孔彦舟是当时的一个事件地点。长沙城中的战事让人心惊胆战,而作者本人也经历了七十七日的拘留。
诗中通过对比“杀人等蝼蚁”和“剑血洗尽湘川流”,表达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张帆离去,鼓声过后,巴陵楼上又是一番战火连天的情景。自然界也被战乱所覆盖,“兵缠妖气草木暗,火炽凶焰云烟愁”。
诗人对衣冠子女的遭遇表示出深深的同情和悲哀,他们或许已经身处险境,或是已经经历了家破人亡的苦难。蒙冲颇谙大风浪,舴艋或挂长戈矛,是对战乱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
两舷矢集闹如雨,势欲攲侧争先投,这些字眼描绘了战争的紧张和混乱。相牵浮湛状菱荇,乍坠出没真凫鸥,则是对战乱中人们求生存、逃亡避难的一种刻画。
“众生流浪几生死,爱河苦海何时休”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和痛苦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曹成马友互屠灭,偶尔不杀老比丘,是对战乱中道德沦丧的一种抒情。
“枯颅茁发虮虱满,得脱性命非人谋”则是诗人个人经历的写照,表达了在混乱中求生存的不易。孰知贼党亦方便,日供斋钵仍茶瓯,则是一种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他们即使在动荡的世间也能保持清净和慈悲。
“南归数年闭户卧,故山精舍松飕飕”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最后,“灰心一切本梦幻,返照逆照无人牛”则是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佛教中的“万法皆空”的体悟。
细听此语重叹息,群盗扫迹夫何忧,是诗人对于战乱过后,人们如何面对残留的恐惧与伤痛的一种感慨。最后,“吾闽目前岂不乐,禾稻未穫先麦秋”和“我若访师寻净头”,则是诗人表达了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内心寻求平静与智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