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驻桑榆景,翻全宠辱身
出处:《哭汪遁斋二十四韵》
元末明初 · 戴良
诗礼趋庭日,风尘筮仕辰。
献荆思报国,捧檄冀荣亲。
肇典丹阳校,旋苏海邑民。
渔盐千古旧,弦诵一朝新。
浩荡王纲解,艰虞国步屯。
遂令娱綵士,几作负羁臣。
天地裨忠孝,云山获隐沦。
陶潜犹纪晋,黄绮肯归秦。
体病相如渴,家伤原宪贫。
将何具甘旨,并□窘晨昏。
善事行惊俗,高居德照邻。
儒言存道脉,野趣任天真。
里巷称耆艾,乡邦礼缙绅。
时方瞻故老,世忽哭斯人。
莫驻桑榆景,翻全宠辱身。
声名应不泯,传播必殊伦。
循吏光前史,文场殿后尘。
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
有客含情切,长涂洒泪频。
知心遗鲍叔,交谊失陈遵。
零落今如是,襟怀孰可陈。
未悬徐墓剑,空忆汉江纶。
独立西风里,老吟东海滨。
此生何所托,歌罢复沾巾。
献荆思报国,捧檄冀荣亲。
肇典丹阳校,旋苏海邑民。
渔盐千古旧,弦诵一朝新。
浩荡王纲解,艰虞国步屯。
遂令娱綵士,几作负羁臣。
天地裨忠孝,云山获隐沦。
陶潜犹纪晋,黄绮肯归秦。
体病相如渴,家伤原宪贫。
将何具甘旨,并□窘晨昏。
善事行惊俗,高居德照邻。
儒言存道脉,野趣任天真。
里巷称耆艾,乡邦礼缙绅。
时方瞻故老,世忽哭斯人。
莫驻桑榆景,翻全宠辱身。
声名应不泯,传播必殊伦。
循吏光前史,文场殿后尘。
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
有客含情切,长涂洒泪频。
知心遗鲍叔,交谊失陈遵。
零落今如是,襟怀孰可陈。
未悬徐墓剑,空忆汉江纶。
独立西风里,老吟东海滨。
此生何所托,歌罢复沾巾。
鉴赏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哭汪遁斋二十四韵》诗,以哀悼逝者汪遁斋的深情厚意,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首联“诗礼趋庭日,风尘筮仕辰”描绘了汪遁斋年轻时勤奋学习、追求学问的情景,以及步入官场后的忙碌与辛劳。颔联“献荆思报国,捧檄冀荣亲”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家庭的眷恋,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颈联“肇典丹阳校,旋苏海邑民”赞美了汪遁斋在地方治理上的卓越贡献,通过教育与治理,使地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尾联“天地裨忠孝,云山获隐沦”则表达了对汪遁斋忠孝两全、隐逸山林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中间部分“浩荡王纲解,艰虞国步屯”、“遂令娱綵士,几作负羁臣”、“天地裨忠孝,云山获隐沦”等句,既是对汪遁斋个人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其人格魅力的颂扬。诗人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生动地刻画了汪遁斋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风采与精神面貌。
尾联“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有客含情切,长涂洒泪频”等句,表达了对汪遁斋去世的哀痛之情,以及对逝者留下的精神财富的深深怀念。最后,“此生何所托,歌罢复沾巾”一句,更是将诗人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悼之情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逝者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展现了深厚的友情与对逝者的深切哀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