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出处:《串夷》
宋 · 苏舜钦
区区黠虏敢狂呼,遣使峨冠谒上都。
辄出封章辞国命,妄传声势困军须。
闭之塞漠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图。
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辄出封章辞国命,妄传声势困军须。
闭之塞漠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图。
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鉴赏
这首诗《串夷》由宋代诗人苏舜钦所作,通过对“黠虏”的描绘与批评,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政策的深思熟虑和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切。
首联“区区黠虏敢狂呼,遣使峨冠谒上都。”开篇即点明了敌人的狡猾与嚣张,他们派遣使者带着高傲的姿态来到京城,试图挑战权威。这种行为不仅彰显了敌人的胆大妄为,也暗示了朝廷在处理边境事务时面临的严峻挑战。
颔联“辄出封章辞国命,妄传声势困军须。”进一步揭示了敌人的策略。他们通过传递虚假的信息,试图影响军需供应,以此来削弱国家的军事力量。这种手段不仅体现了敌人的狡猾,也反映了当时边防面临的复杂局势。
颈联“闭之塞漠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图。”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第一种是封闭边境,阻止敌人的侵扰,这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然而,第二种策略则是以民脂民膏作为诱饵,试图通过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暂时的和平。苏舜钦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认为这是一种失策,因为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民众的利益,还可能动摇社会的根基。
尾联“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表达了诗人对淳朴风俗可能因外界压力而动摇的担忧。他每听到关于边疆问题的流言蜚语,都会发出长长的叹息,显示出他对国家稳定和民众福祉的深切忧虑。
综上所述,《串夷》一诗通过对黠虏行为的描述和对不同策略的探讨,展现了苏舜钦对边疆安全和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民众利益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