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出处:《晚泊牛渚》
唐 ·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芦苇:形容植物在晚风中摇摆。晚风:傍晚的风。
秋江:秋天的江面。
鳞甲生:比喻江面波光粼粼。
残霞:夕阳剩余的红霞。
变色:颜色变化。
游雁:迁徙的大雁。
馀声:遗留的声音。
戍鼓:守卫边疆的鼓声。
音响绝:声音消失。
渔家灯火:渔民家的灯光。
明:明亮。
咏史:吟咏历史。
月中行:在月光下行走。
翻译
夜晚芦苇随风摇曳,秋日江面泛起波光粼粼。残余的晚霞突然变换色彩,南飞的大雁留下悠长回音。
戍楼的鼓声渐渐消失,渔家的灯火却明亮照人。
无人能够吟咏历史,我独自在月光下漫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傍晚的江景图。"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中,“晚风”给人以凉爽之感,而“鳞甲生”则形象地表达了水生生物在秋季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接下来的"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诗人通过对晚霞和飞鸟叫声的描写,传递了一种孤寂与愁苦的情感。
在"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中,"戍鼓"指的是边塞的警报之声,而"渔家灯火明"则是对渔民夜晚生活的一种温馨描绘。这里既有边地的荒凉,也有生活的宁静。
最后两句"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的沉浮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孤独感。诗人似乎在说,他是那么地独自一人,在这宁静的夜晚,伴随着明亮的月光,行走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事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孤寂而深邃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