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出处:《胡使》
宋 · 曾巩
南粟鳞鳞多送北,北兵林林长备胡。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
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
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
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
拼音版原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时期边疆紧张的局势。首句“南粟鳞鳞多送北”,形象地写出南方粮食通过输送供给北方军队的情景,暗示了边防的物资消耗。接着,“北兵林林长备胡”反映了北方军队对胡人(可能指契丹或女真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戒备。
“胡使一来大梁下,塞头弯弓士如无”描述了胡使的到来给边境带来的不安,尽管士兵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使者面前显得有些无力。诗人批评了朝廷的决策,“折冲素恃将与相,大策合副艰难须”,指出依靠将领和宰相的智慧制定的策略在应对危机时显得不足。
“还来里闾索穷下,斗食尺衣皆北输”进一步揭示了民间的困苦,连百姓的微薄收入也被征调去支援前线。诗人感叹“中原相观叹失色,胡骑日肥妖气粗”,表达了对敌强我弱形势的忧虑,以及对胡骑日益壮大、气势嚣张的不满。
最后两句“九州四海尽帝有,何不用胡藩北隅?”质问为何不利用胡人作为屏障,控御北方,表达了对朝廷战略的质疑。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当时边疆的严峻形势和对统治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