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无药亦无方,请将心来为君洗
宋 · 家铉翁
心以静而虚,眼以动而应。
心如明月悬太空,眼如当户挂清镜。
月光不受微云干,镜光或为尘土暝。
学问之道贵澄源,源之既澄流自正。
但令心体常如月体明,寒风暑暄岂能为我病。
吾友平生读书眼,炯然不与事物竞。
外圜偶被轻埃薄,灵府不摇中自定。
杜门息交踰三旬,强本胜邪在一静。
昨日扶杖过我蜗角庐,共谈壁上先天内外图。
穷探羲孔象中意,不与异说论悬殊。
高谈亹亹竟日暮,睛光滟滟生清矑。
夜归不烦炬火照,入门索观细字书。
晨兴宿雾尽扫却,银海烂烂可以贯碧虚。
神耶天耶孰能诘,心耶眼耶万变同一枢。
里人共传先生有良剂,争持病目求我涤懵眯。
先生无药亦无方,请将心来为君洗。
心如明月悬太空,眼如当户挂清镜。
月光不受微云干,镜光或为尘土暝。
学问之道贵澄源,源之既澄流自正。
但令心体常如月体明,寒风暑暄岂能为我病。
吾友平生读书眼,炯然不与事物竞。
外圜偶被轻埃薄,灵府不摇中自定。
杜门息交踰三旬,强本胜邪在一静。
昨日扶杖过我蜗角庐,共谈壁上先天内外图。
穷探羲孔象中意,不与异说论悬殊。
高谈亹亹竟日暮,睛光滟滟生清矑。
夜归不烦炬火照,入门索观细字书。
晨兴宿雾尽扫却,银海烂烂可以贯碧虚。
神耶天耶孰能诘,心耶眼耶万变同一枢。
里人共传先生有良剂,争持病目求我涤懵眯。
先生无药亦无方,请将心来为君洗。
注释
心:心灵。静:宁静。
虚:空灵。
眼:眼睛。
动:灵动。
应:反应。
月:月亮。
太空:高远的天空。
清镜:清澈的镜子。
学问:学习。
澄源:澄清源头。
流自正:水流自然端正。
心体:内心。
月体明:月亮般的明亮。
病:困扰。
友:朋友。
炯然:炯炯有神。
竞:竞争。
灵府:内心深处。
杜门:闭门。
息交:谢客。
先天内外图:关于天地万物的图象。
羲孔:伏羲和孔子。
悬殊:显著不同。
睛光:眼神。
清矑:清澈的目光。
炬火:灯火。
细字书:细小的文字。
银海:满眼的银色。
碧虚:天空。
良剂:好方法。
涤懵眯:洗净模糊。
心来为君洗:用心灵清洗。
翻译
心灵保持宁静而空灵,眼睛灵动而反应敏锐。心灵如明亮的月亮高悬于太空,眼睛如同挂在窗户上的清澈镜子。
月光不受微云干扰,镜子的光芒有时会被尘土遮蔽。
学习的道路贵在源头清晰,源头澄清后,水流自然端正。
只要内心始终像月亮般明亮,无论寒暑都不会影响我。
我的朋友一生读书,眼睛炯炯有神,不与外界纷扰竞争。
即使偶尔被外界的微尘覆盖,他的内心深处依然坚定。
闭门谢客超过三十天,强化根本在于内心的平静。
昨天他拄杖来访,我们一起讨论墙上关于天地万物的图象。
深入探讨伏羲和孔子的思想,不与异见争论。
整日高谈阔论直到傍晚,眼神明亮如清澈的瞳孔。
夜晚回家无需灯火照明,进门就要求看那些细小的文字。
清晨醒来,宿雾散尽,满眼的银色世界仿佛贯穿天空。
神还是天?谁能质疑?心还是眼?万物变化都源于同一个核心。
邻里都传言先生有治疗眼疾的好方法,纷纷带着患病的眼睛来找我。
先生并无药物或处方,只请你把心灵带来,我为你洗净模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家铉翁所作,题为《刘文蔚久苦目眚昨日乘凉来过共谈先天图义一夕翳去明现闾里以为异事因诗纪之》。诗中通过描绘心静眼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学问修养的理解和对朋友刘文蔚的赞赏。
诗人首先以“心以静而虚,眼以动而应”开篇,强调内心的平静和眼睛的灵动。接着以“心如明月”和“眼如清镜”比喻,说明内心的清明和眼睛的洞察力。他指出,只有源头清澈,水流才会端正,寓意学问之道在于内心澄明。
诗人赞美刘文蔚读书时眼睛炯炯有神,不为外界纷扰所动,即使遭遇轻微的尘埃,也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刘文蔚的静心修养使他在长时间闭门不出后,依然能保持本性,不受外界邪念影响。
两人共谈时,深入讨论先天图义,刘文蔚的视力问题在一夜之间神奇地恢复,邻里都感到惊奇。诗人借此机会,以诗记录下这一奇异之事,并表达对刘文蔚心性修养的敬佩。
最后,诗人表示自己并无药物或处方,而是建议他人以同样的心境洗涤心灵,即“请将心来为君洗”。这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净化和精神修养的重视。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寓含了对内心宁静和智慧力量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