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杯定不疑羊傅,匕首何曾害魏公
出处:《端嘉杂诗二十首 其十九》
宋 · 刘克庄
元子置人防壁后,穰侯搜客到车中。
鸩杯定不疑羊傅,匕首何曾害魏公。
鸩杯定不疑羊傅,匕首何曾害魏公。
注释
元子:指代某个人物,可能是主角。防壁:墙壁,此处可能指隐秘之处。
穰侯:古代官名,此处可能指有权势的人物。
搜客:搜查宾客。
定不疑:肯定不会怀疑。
羊傅:可能是某人的名字,也可能象征无辜的人。
匕首:短剑,常用于暗杀。
害魏公:加害魏国的领导人。
翻译
元子把人藏在墙壁后面,穰侯搜查宾客直到车内。毒酒怎会错疑羊傅,匕首岂会加害魏公。
鉴赏
此联出自北宋文学家刘克庄的《端嘉杂诗二十首》中的第十九首。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深邃的智慧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元子置人防壁后”一句,取材自《左传》中的故事。元仲牟被晋侯命令去筑城,他担心士兵会逃跑,就在城墙后面设置了障碍物。这里借用此典故,暗示诗人对某种力量或事件的无奈与防御。
“穰侯搜客到车中”则源自《史记· 穰侯列传》。穰侯为秦国重臣,因私通外国,被秦孝公下令捉拿至车上审问。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斗争的洞察和对被捕者的同情。
接下来的“鸩杯定不疑羊傅”一句,引用的是古代著名的鸩杯故事。相传古时有个叫羊子的医生,他发明了一种能分辨毒酒的杯子——鸩杯,用以测试酒中的毒性。诗人用此典故,强调某些判断是不会错的,比如识破奸谋或看透人心。
最后,“匕首何曾害魏公”则出自《战国策》中的一段故事,讲述了苏秦如何以 匕首(短剑)为信物,表明自己的忠诚。这里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忠诚和信用的赞美。
整个联子通过历史事件的穿插引用,展示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忠诚、智慧及权谋之间微妙关系的独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