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物为妖者,不叩而斯鸣
出处:《杂兴简同志》
明 · 邹元标
大镛列东序,横击乃有声。
彼物为妖者,不叩而斯鸣。
孔门称善问,竟以大儒名。
有疑斯有问,有问斯乃成。
教然后知困,予任良匪轻。
彼物为妖者,不叩而斯鸣。
孔门称善问,竟以大儒名。
有疑斯有问,有问斯乃成。
教然后知困,予任良匪轻。
鉴赏
这首诗《杂兴简同志(其四)》由明代诗人邹元标所作,通过“大镛列东序,横击乃有声”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大钟排列在东边的位置,只有被横着敲打才会发出声响。这不仅是在描述物理现象,更寓意着事物的内在价值和表现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适当的激发或询问,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价值。
接着,“彼物为妖者,不叩而斯鸣”一句,进一步强调了事物的内在特性,即使那些看似异常或不寻常的事物,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也会自行显现其特征或问题。这与前文形成呼应,说明了无论事物如何,都有其独特的声音或表现方式,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理解。
“孔门称善问,竟以大儒名”则引用了孔子教育理念中的重要思想——善于提问。孔子认为,通过提问可以促进思考,增进知识,最终达到成为大儒的目标。这一部分体现了诗人在教育和自我提升方面的深刻见解,强调了提问和思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有疑斯有问,有问斯乃成”直接点明了疑问与回答之间的关系,即有了疑问才会有提问,而提问则是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关键步骤。这不仅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对人生探索的一种态度——面对未知,勇于提问,不断求索。
“教然后知困,予任良匪轻”最后两句表达了教育与自我认知的关系。通过教学或指导,人们会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困难和不足,这种认识是深入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前提。同时,也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重大,不能轻易对待,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和正确的引导方法。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更在内容上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探讨了教育、自我认知、以及事物内在价值的展现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